为什么香港那么繁华?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06 03:59:39

因为当时只有一个香港,而现在有了很多“香港”这是香港的宿命!难道其它城市就不能“香港”吗,何况他们曾经还看不起同胞呢,繁不繁华不是香港人多努力多聪明的问题,这不是关键,关键还是政治...香港人如果明白这一点至少个人还是能繁华的!

  香港经济之能够繁荣,第一要素是相对于内地的制度优势。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香港华人社会形成了一个同时含有敬业、合作、创新这三种精神的企业家传统。

  香港人对市场动向的敏锐感觉和他们久已习惯了的市场生活方式,使他们的市场能力远远超过了内地人。有一项指标可以说明香港经济的这一核心竞争力的强度:在中国内地最初20年改革时期,香港经济的转口贸易额占GDP的比重,几乎每年都超过100%(经过多次倒卖)。很容易看到这一数据所刻画的基本图景:香港是一个大市场。

  今天,中国大陆的经济普遍地已经市场化了。那么,香港的市场优势是否可以维持香港经济持续繁荣呢?对这一问题的解答,依赖于一个更深刻的问题:什么是“市场”?而且,根据我的观察,也根据斯蒂格勒专门写的一篇向经济学家们解释“市场广度”的论文,我推测,多数读者不晓得怎样回答这一问题。市场就是“买卖集中的地方”?如果将买方和卖方集结在一起就是市场,那么香港人就从未有过什么“市场优势”。

  借用我喜欢的“三维”分析框架,首先,市场确实是集结买卖双方的时空点。但这仅仅是“物”的维度,远不能涵盖市场生活方式和市场的精神维度。所以,第二,市场是一整套生活方式——是人与人之间在“市场社会”里结成的关系之总和。例如,韦伯论证,市场是以“自由订约”(freecontracting)为核心的近代理性制度,尤其是当这一制度被拓展到劳动力的自由订约时,有了现代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第三,市场不是一般生活方式,它是与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关于第三维度的一个案例,韦伯有过著名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考证。

  沿袭卡尔·波兰尼的用法,我用“市场社会”这一概念指称那些已经由市场生活的价值体系占据了主导的社会。另一方面,我沿袭当代经济学家的办法,将“市场社会”划分为“好的”和“坏的”两类。好的市场社会,一方面表现出诸如“商品拜物教”和“消费主义”这样的负面特征,一方面表现出由哈耶克系统地论述过的良性的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