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笼交易的方法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22:32:11
谁知道方法啊,80分,谢谢~
再加60分!!

在衫袖笼中讨价还价,你知我知,旁人无法知道,最为妥善。在衫袖笼用手指代数字,双方摸手了解,达成交易,至今仍有许多人用此法。

这是一个历史典故源自“袖笼交易”
在清朝乾隆年间,广州长寿寺前的福星街逐渐形成了一个玉器墟。在众多摊贩中,有一家“耀记”玉器店的店主叫黄亚耀,生意普通。他的母亲心灵手巧,有一天她对儿子说:“玉器墟靠近长寿寺,每天有那么多人来拜佛,你为什么不制些佛珠去卖呢?”黄亚耀于是去买些硬木头回家,让母亲制成白豆般大的佛珠,头尾嵌上两粒玉,共一百零八粒。拿到市场上销售,立即受到善男信女们的欢迎。
长寿寺和尚见到他的佛珠,也赞不绝口,于是与黄亚耀商量,定制一百串,送给添香油的施主。双方在交易时,因为和尚袍阔大,衫袖又长,取钱时两只手仍然在袖内探取,同行见到,以为和尚与耀记是在衫袖笼中做交易,日久传开,玉器墟认为此法可取。同样的玉器,价钱高低,只看对方是否中意,在衫袖笼中讨价还价,你知我知,旁人无法知道,最为妥善。从此习惯成自然,买卖玉器经常在衫袖笼用手指代数字,双方摸手了解,达成交易,至今仍有许多人用此法。
卖方在此最大程度分散了顾客,制造了信息的不对称。从而获取超额利润。

说白一点就是不让别人知道你价格的底线.

乾隆年间,广州西关长寿寺旁有个玉器商贩叫黄阿耀,一天,长寿寺的和尚来订购佛珠,交银钱时,和尚在宽大的袖笼里掏取银钱,旁边看到的人以为两人用宽大的袖笼做交易。大家觉得此方法既保护了商业秘密又体现了诚信原则,从此,广州玉器行业兴起用手在袖笼里“谈”价钱、做交易的习惯。
由此而知,袖笼交易方法很简单,就是成交价你知我知、旁人不知。
种种“袖笼交易”现象表明,依靠强压性质的行政干预手段是无法产生预期的效果的,市场有其自身的游戏规则,要么全流通,要么全部是计划经济,虽然我们可以理解这仅仅是政府急于改善现状的权宜之策,但是仅就市场表现而言,如果不能“对症下药”,那么再多的行政干预也不解决问题,甚至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

长宽衫袖+双手+摸手指+眼神与摸手指讨价还价=交易结束

1、需要交易双方均者宽袖衣服;
2、交易双方各伸一手(一半均为右手)相握,各以宽袖相遮,以二手均不可见为宜;
3、手型各地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