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中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0 10:36:45
比较文学

纵观中国现代文学史,至少有三方面的作品比较多地涉及到日本题材,也程度不同地塑造了一些给读者以深刻印象的日本人形象。一是20年代的留日作家,如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成仿吾等人的小说、散文、诗歌作品。二是三十年代东北沦陷区作家,如萧红、穆时英等人的小说。三是三四十年代全民抗日时期所涌现出的大批抗日战争题材的小说、诗歌、戏剧作品。三类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向中国读者提供了影响至深、特点各异的跨文化信息。第一类作家的作品,由于出自一些在日本生活多年的作家之手,对日本社会的政治结构、风土人情、教育体制、自然景观等各方面的内容均有比较详细的描述。这类作品中频繁出现的日本女子形象系列,可以讲,已经成为众多中国人心目中的一种理想的女性形象原型。直至今日,我们仍然可以在一般民众有关女性的价值取向上看到这方面的痕迹。第二、第三类作品由于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的影响,作品中所出现的日本人形象大多为反面角色,其中尤以侵华日军的形象居多。这类作品在处理日本形象的时候,虽然存在着明显的概念化倾向,但日军残忍、粗暴,乃至丧失人性的形象模式,在中国人所感知到的日本人形象上,涂上了一笔不容忽视的血淋淋色彩。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大多数中国国民头脑里的日本人形象图式,被界定在这样一种框架之内。此外,还应提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几位很有影响的作家,如徐志摩、老舍等人,虽然没有留日的经历,但其作品所塑造的日本人形象,仍然在中国读者的心里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倭寇
唐朝时还有遣唐使,来学习中国的文化

小鬼子除了抄袭中国,还抄西方,摆明了墙头草。但中国自从文明时代初期始,就独立发展文化。

鬼子,JP变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