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请问“没有付出 就不要享受资源”这样的观念对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10:12:58
常听有人说“没有付出 就不要享受资源”,佛教徒怎样看待这种观念呢?

某角度上可以说是正确的。

只不过佛法里面说得非常深广,不单是表面的付出而已,佛法里面的因缘果报定律也是这样说,没有下种子,没有耕耘,自然就没有收获。

佛陀时代,比丘接受财物供养,也要反馈法供养,其实也是一个道理。

佛法里面说的付出,并不单指形式,更加重要的是心地。

在资源有限,即狼多肉少的情况下,使用资源,即便是公有资源,也需要付费。是很现实的 分配制度。
既然是狼争肉吃,佛教徒无语。
反正佛家需要用资源的时候,都是向有资源的人乞讨、请求布施的。

不过,狗有狗道,猫有猫道。如何定义付出,由谁定义,等等问题解答之前,还不好说这个观念有没有实际意义。

PS.低收入家庭被消灭之前,应该可以免费享受一些公有资源。此时付出不被定义为付钱,而是把忍受穷苦定义为付出。并不需要自愿或被迫给饭馆洗碗来付饭钱。这应该算是慈善、公益事业的本质吧。

不完全对。

没有付出,就享受不了资源。但这不是人为规定的,而是客观规律,因果定律,谁也违背不了,用不着谁去监督实施,更不用强制执行。“就不要”三字是指有人控制实施。但是否付出常人判断不一定准确,有些付出是他人不知道的,或者根本就是前世付出的福报,这一点一般人更难理。天下没有无缘无故的享受,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受苦。

所以,不要带着执着心去看待这问题,就是对的。带着执着心,这观念就错了。

不对

“经五百年口传的佛经难免会有失真和偏差,更重要的是一些信徒在口传过程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教训,从而导致现今的佛经浩瀚入海、内容不一,甚至多处彼此矛盾。可见现今的佛经已不再是释迦牟尼的教理了。”

民间佛教另一个“创造”就是菩萨。释迦牟尼并没有提出“菩萨”,庙里供奉的菩萨像更是违背释迦牟尼教理的。笃信佛教的阿育王曾下令铲除一万八千个雕刻偶像者,因为信仰虔诚的阿育王深知拜偶像是违反佛教宗旨的。

完全错误。这与商人的买卖有何区别?如果你在路边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人饥寒交迫,难道你要他给你钱你才肯施舍一碗粥吗?应该说“让没有能力付出的人也能共享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