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学和管理学的关系,包括联系和区别两方面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18:30:56
因为是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的,学习了幸福管理这门课,但是相关的书籍很少,老师提了这个问题,而自己在思考之后得到的答案很不是满意,希望能从幸福管理这门学科的基础上帮忙解答。
希望大家多提自己的观点,不要帮我在网页上搜一些很堂皇的观点或材料给我,谢谢。。。。

个人的一点理解:
幸福学关注的面很广,从性质上来看,它更像是哲学。像罗素就写了一本探讨幸福的《幸福之路》;它跟人学、社会学等也关系密切,研究的重心是幸福的本质;

管理学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但更侧重于经济领域,研究重心是提高效益;

二者的联系:对于管理学来讲,在管理时利用幸福的原理,可以培养员工的忠诚感,激发员工的士气,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率;对于幸福学来说,要提高人的幸福感,没有科学的管理手段做辅助,光靠个人修行的领悟是满足了大众的需求。经济搞不上去,饿着肚子,可能只有哲人才感到幸福。

幸福是可以管理的。

幸福学和管理学的关系:

和谐社会是要带给人民群众以幸福,而对于幸福的理解又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众说纷纭。有的认为它十分抽象,把它归之为一种自我感觉;有的把它归结为每个人心理的平衡;有的主张是人际关系的协调。
要建立和管理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有一个定量的标准,不然就无从衡量人们是否幸福,和谐社会是否基本建成。从管理学的角度,人的幸福度应该是可以计量的。
幸福的根本是快乐,一个人时时感到快乐,应该是幸福的。从心理学的范畴,快乐是一种心理满足。所以,我们可以设定:
个人的快乐指数=期望值/实际值。
当快乐指数等于和大于1时,人就感到快乐;当快乐指数小于1时,人们会感到遗憾、不快乐,指数越趋向于0,人们就越苦恼。所以:
一个人的幸福度=快乐指数的加权平均值。
由于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因此衡量一个社会的幸福度,应该是:
社会幸福度=个人幸福度的数学平均值。
根据这种认识,可以引伸出三个基本观念:
1.幸福的感觉是动态的,执政者必须因时制宜地关心群众的幸福度。
2.群众利益无小事,必须时时刻刻“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3.必须时刻关注消除或弥合可能的“两极分化”。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所谓幸福管理学

本来我还想四论质量、五论质量。可是有些人看完之后觉得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