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讲述古代一名官员的美好品德,他在京城做官,家里人盖房子,同邻居争一个过道盖墙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0 11:01:14
这家人就写信给京城里的大官,大官知道后,就写了这封信回来,家里人很愧疚,就主动让出了过道,邻居也放弃了争执,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条巷子。

详见百度百科《六尺巷》。

恩,是张英,在一些小说里貌似,也叫张廷玉。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老臣。故事我就不讲了,楼上讲的好。

万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六尺巷位于安徽桐城。
关于它有一个典故,其中的诗写的很好,广为流传!是我最喜欢的!
在“桐城派”的故乡——今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在市区西环城路的宰相府内(省康复医院内)。六尺巷,东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全长100米、宽2米,均由鹅卵石铺就。
据《桐城县志》记载,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而张英回馈给老家人的是一首打油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来。
毛主席在建国后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曾经讲到这个故事,说起这四句诗,用来表达两国之间的事宜应该谦让、平等。只是后来我们看到的不是这个样子了。
包容忍让、平等待人,作为一种美德,在我们古代已经提倡了,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并不是很多,尤其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的时候。心胸宽广、放眼远处、恭谦礼让的人无论在何时都是受人尊敬的。在物欲横流、钱、权当头的今天,提倡这种美德,似乎更为必要。
这条巷子现存于桐城市城内,作为中国文化的遗产,是中华民族和睦谦让美德的见证。
六尺巷已经是桐城古城的旅游景点,2007年4月,“桐城文庙-六尺巷”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