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手有吗?请帮我回答下这两个很难的问题。万分感谢。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09 03:04:33
1,唐代前后期中枢政制的变化。2,西汉初年封国问题及其解决。老师说这两个问题很难,希望能有高手能解决。抱拳感谢啦!论述题的格式,尽量完整点。谢谢啦。

唐沿隋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同样是国家最高的政务机构,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国家的政务,同时把原尚书省诸曹正式确定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六部下有司,部的首长称尚书,副首长称侍郎,各司正、副负责人称郎中、员外郎。 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是秦汉以来封建国家中央官制不断变化的结果。其组织较完备,分工较明确,是封建社会发展至成熟阶段的一个标志。
本来唐初有宦官不登三品的规定,但是唐玄宗后期渐趋荒淫腐朽,此制被打破,宦官逐步参政。宦官高力士已是官高位显,之后的李辅国因拥立有功,参与机要,统领禁军,任免宰相,权倾朝野。再后来,宦官的权力愈来愈大,甚至国策的制定、朝臣、节度使的任免,皇帝的废立,几乎都由他们把持。唐后期共有8个皇帝由宦官拥立,两个皇帝(宪宗和敬宗)被宦官害死。所以唐朝的宦官专权远甚于东汉。当时朝廷宦官擅权,两党争相攀附权阉,以为援助,两党交替执政,相互攻伐,使腐败的朝廷更加混乱。

汉兴之初经济凋敝,中央政权力量薄弱,为了稳定社会,得到各派势力的支持,分封异姓诸侯成为一种事急从权的政治手段。第二期对同姓诸侯王的分封完全是为了对抗异姓诸侯王,巩固地方上统治的需要。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使中央对消除地方王国的势力为最终目的分封,使诸侯王走向了末路。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使诸侯王国的力量更加削弱了。

唐初在皇宫和政府部门多设有学士机构,但学士无品秩,地位不高,但得参与谋议。武周时期常令“北门学士”居中用事,以分宰相之权。中宗时更独当诏书之任,权利超过外朝宰相。玄宗时,以中书不能及时完成众多的诏令起草工作,成立翰林学士院,“俾专内命”,负责一部分诏书的起草工作。德宗泾原兵变外逃期间中枢机务委命翰林学士陆贽,时称“内相”。但大体来说,此时翰林院的组织机构尚不严密,决策权还不固定。

唐宪宗即位后,开始对翰林院进行强化和改革,诸学士之上置翰林学士承旨,时称“院长”“翰长”,为翰林院首脑。实际上翰林学士承旨成为法定的“内相”。翰林学士和中书舍人都有草诏权,为两制,各六员。称“内制”和“外制”,时内制重于外制,翰林院成为设置于内廷的正式决策机构。枢密使参知机务与唐朝宦官势力的发展密切相关联。唐初,宦官数量不多,地位很低,无权过问政事。玄宗朝开始,宦官数量激增,玄宗常委派宦官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