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八万四千法门中有没有一种靠随顺贪嗔痴来成就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4 02:43:22
贪嗔痴就是戒定慧,那么随顺贪嗔痴也就等同于成就戒定慧,是这样的吗?

贪嗔痴是无明思维影响下的错误思维,是不能减少烦恼痛苦,反而增加烦恼痛苦的思维活动,其根源是对自我的贪婪、执著和爱,这些是成就解脱的阻碍。
戒、定、慧是培养正确思维的必然途径,是消除贪嗔痴的方法、手段,是成就解脱,消除烦恼痛苦的唯一方法。
但是在实行戒定慧的修行实践中,也有可能因为个人的正见不足,影响慧的生成和巩固,单独强调戒和定,使自己的戒、定行为成为贪嗔痴的工具,这样不正确的修行或贪、执某一方向的修行,都是无明思维,是贪嗔痴的另一表现。
随顺贪嗔痴就永远没有可能得到解除自我的烦恼和执著,也就永远没有解脱。

上面说的是对自己修行,可能您问题的意思是如何化解贪嗔痴以使别人得到戒定慧,帮助别人成就解脱。
那么我的看法是,不能一味随顺,必须依靠正确的见解,因势利导,使对方慢慢受影响改变,但就象不能惯着孩子一样,要糖就给糖,要钱就给钱,需要让他自己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强力的压制不能使孩子明白道理,以利诱惑反而增添未来的困惑,只有一边教育,一边减少,再给予其他发现的利诱来引导,才是教育的方法。可以参见法华经。
就比如治水,只依靠疏,则水流无向,四处泛滥;只依靠堵,则水流急湍,势强力大,反而自己受累;只有用导字解决,有疏有堵,顺其势转化削弱水的的野性,使之在有方向有目的的道路上按规则行进,水性才会减轻压力,因势利导,这才是治水之法。
至于说:贪嗔痴的极至也能达到戒定慧,恐怕是对表象的误解。就比如说以恶治恶,以乐见乐,必须有一个判断和衡量的标准,没有标准就会失去判断的依据。只说随顺众生,就等于是随顺自性,自性有无正见影响到随顺的后果是否正确。一味随顺,就是纵然,必须有正法的见解思维来诱导帮助,这样的随顺才是解脱法。

事相的化现是可能的,但到究竟处,一定不是贪嗔痴,比如楞严会上二十五圆通。任何的角度都可以入道,但是不是说是随顺烦恼习气,而是借此转变。
如果是您说的这样,佛陀何故出世,我们何必修行
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如果看完我的回答对佛教有兴趣,可看末学个人简介中我推荐的佛教资料。

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说法四十九年,皆令众生以自己力量,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恢复自己原具的天真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