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对抗性行为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7 00:06:15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些父母抱怨:“我们家孩子以前很听大人的话,大人叫干什么就干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发现他越来越不听话了,我们说东他往西,我们说好他偏说坏,总是和大人对着干。”
这些父母所抱怨的问题是一种较典型的对抗性行为,多发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对抗行为是指在某种特定条件下,某些人的言行跟当事人的主观愿望相反,产生一种与常态性质相对的逆向反应。它的主要表现有:大家都积极倡导的东西,他却偏偏表现出冷漠、排斥,而对大家都反对的事物,他则积极、热情地去肯定和支持。毫无疑问,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强烈的对抗行为必然会影响他的学习和生活,必然会在他们与家长、教师之间筑起一道厚厚的“心墙”。因为小学生还不能正确地、客观地评价自己,更不能很好地独立认识社会,指导自己的行动,如果对抗行为过于严重,势必影响他们遵从成年人的指导,这将给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负效应。
造成小学生对抗行为的原因有:
(1)父母的行为,例如,父母提出过多要求或命令,处处限制孩子的行动,经常批评孩子,或是唠唠叨叨说个没完,这些行为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行为。
(2)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空洞说教、野蛮教育亦容易导致孩子的对抗行为。
(3)小学高年级特别是五六年级学生,在年龄上已接近少年。
由于身体已经开始急剧发育,有了成人感,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懂事了,自己能独立处理问题了,因此对父母仍然“指手划脚”、“唠唠叨叨”的说教特别反感,于是产生对抗行为。例如,有位小学六年级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母亲从日常起居、生活琐事到学习、朋友往来都要一一过问,简直把我当作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真烦死人。我现在坐电车、公共汽车都要和大人一样买票了,我已经不是一个小孩子了。
对于孩子的这种行为问题,父母和教师在教育孩子时,不要对孩子提出一些过高、过严的要求,而应该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要求孩子认真学习,逐渐提高,并要不断地予以鼓励和支持。这样,孩子的对抗行为就会逐渐减少、消除。
另外,父母和教师要经常以一个朋友的身份而不是“威严的长辈”的身份与孩子平等相处。有研究证实,“民主型”家庭气氛下的孩子比“专制”型家庭气氛下的孩子较少有对抗行为。父母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当自己的助手和参谋,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