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颂歌文学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6 14:31:36
请简述十七年文学的颂歌创作倾向.

颂歌在这里主要指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大量歌颂新中国、歌颂新时代歌颂毛主席的诗歌作品。
通过想象、夸张、幻想等手法,将建立于革命理想基础上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表现得十分突出。咏革命者
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郭沫若《新华颂》、胡风《时间开始了》、李季《玉门诗抄》、闻捷《天山牧歌》、田间的《祖国颂》、艾青的《国旗》、臧克家的《有的人》、冯至的《我的感谢》具有代表性。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成为颂歌高潮之作。
50年代中期的“双百”诗歌:如流沙河的《草木篇》、艾青的《养花人的梦》、郭小川的《望星空》等。

人人写诗歌,村村出诗人)60年代前期的战歌时代: 政治抒情诗主导诗坛,诗歌变了“战歌”,标语化、口号化、政治化。贺敬之、郭小川为代表的政治抒情诗占据了本诗坛的大半壁江山。
政治抒情诗,一般是指在题材上反映社会生活重大事件,突出明显的政治内容,在风格上追求气势雄壮、激情洋溢,在语言上注重节奏韵律的铿锵,便于朗颂等。

一句话来说就是,歌颂党,歌颂新中国,要变为标语化、口号化、政治化。反应社会重大事件。住韵律,朗朗上口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