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侠客之义”的历史演化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6 03:38:59

中国人侠义观念之形成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侠」与「游侠」之称屡见不鲜,却并无「武侠」一词。最早将「武」、「侠」二字相提并论,复加以必然之关联者,厥为战国时代法家代表人物韩非。《韩非子?五蠹篇》有云:「儒以文犯法,而侠以武犯禁!」所谓「五蠹」,乃刂秆д摺⒀蕴刚摺⒋?U摺⒋??摺⒐ど陶摺肝謇喾肿印苟?浴F渲小复?U撸?弁绞簦?⒔诓伲?韵云涿???肝骞僦??梗患词欠?椅?赶馈顾?拗?淖镒矗?赜?ブ??罂欤?lt;/p>

  虽然由于史料所限,近世学者迄今仍无人能明确指出「侠」与「游侠」的分际究竟如何——即令贤如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游侠立传,亦不免将两者混为一谈——但大抵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古代侠客并非以仗剑动武为唯一要件,所重端在「仁义」而已;至于行谊、精神则是一脉相承、代代不绝的。

  游侠重仁尚义「施恩拒报」

  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论游侠的本质是:「救人于厄,振人不赡,仁者有乎!不既信,不倍言,义者有取焉。」明白揭橥仁、义二字。而〈游侠列传〉更进一步勾勒出游侠的精神面貌是:「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这便将游侠的人生观与行为准则界定下来了。

  在〈游侠列传〉里,司马迁曾提及「侠」的四种名目,分别是:布衣之侠、乡曲之侠、闾巷之侠、匹夫之侠;实则彼此相类,只是活动的空间或略有差异,说法不同而已。如汉初之朱家、郭解、田仲、剧孟等等,均属于民间游侠,其人或「以躯借交报仇」;或「所藏活豪士以百数」;或「天下骚动,宰相得之若得一敌国」;或「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云云。

  其实,郭解「睚眦杀人」,有失仁侠之道,不足为训。而班固作《汉书?游侠传》,则又以信陵、平原、孟尝、春申四君「竞为游侠」,置于传首;即后世所谓「卿相之侠」(借钱穆语),以与民间游侠区分,但此说颇有问题。试看司马迁为「四豪」立传:论平原君赵胜,则「利令智昏」;论孟尝君田文,则「好客自喜」,一怒而灭县;论春申君黄歇,则「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卒以弄虚造假而贾祸杀身;凡此,皆乖离游侠精神。唯有信陵君魏无忌礼贤下士,仁义无双,与〈游侠列传〉宗旨相符。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