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名词解释以及几个问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2 02:12:51
1、请解释社会变革、社会建构、社会控制
2、“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特点
3、“沉默的螺旋”理论特点
4、结合当今世界跨文化传播事业的迅速发展,谈谈你对麦克卢汉“地球村”这一概念的理解
5、论述赖利夫妇的社会系统模式对和谐社会有着怎样的关联

万分感谢!

1、社会变革指从社会生活到政治形态的全方位改变。
“社会建构”一词是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S&ST(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中流行开来的。热衷于科学技术论的学者将像诺曼底登陆后的联军一样迅速地把社会建构论推向各个领域,事实、知识、理论、现象、科学、技术甚至社会本身都被宣称是建构起来的。
社会控制(social control)
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控制,泛指对一切社会行为的控制;狭义的社会控制,特指对偏离行为或越轨行为的控制。
2、
1)"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于传播过程的
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2)"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着眼的是传播媒介的
日常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3)"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传播媒介是从事
"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3、
第一,这个假说中的“舆论”(public opinion)与传统的舆论概念不同,与其说是“公共意见”或“公众意见”,倒不如说是“公开的意见”。由此不难看出,“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的是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这一点,诺依曼本人也在“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这个观点中作了明确的说明。舆论在双重意义上是“我们社会的皮肤”:它是个人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肤”,不仅如此,它又在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就像作为“容器”的皮肤一样,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

第二,从传播效果研究的角度而言,“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这里所反映的“强大影响”已经不止于认知阶段,而是包括了“认知→判断→行动”的全过程。这个假说认为传播媒介具有“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
4、

随着广播、电视和其它电子媒介的出现,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又译为世界村,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1967年在地球村他的《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一书中首次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