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自己虽然有清廉洁白高尚的节操但不可卓燃建立在社会中.?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15:14:02
对这个我是个门外汉,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请大家帮个忙

清廉洁白高尚是你的秉性,但是对社会没有号召力。别人不这么去想,也不按这样的原则去思考,去行事,去做人。

中国人,很贪、很懒、很善于伪装。总是把心中的“贪”字不说出口。当官的可以实施贪得计划,百姓的贪得愿望是潜在着的。一旦有了机会,发挥出来也是非常惊人的。

“清廉洁白高尚的节操”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你只是达到了基本要求,又怎能卓然独立于社会呢?

只能说是有德,离社会要求的德才兼备还差了一大截。

这是一个关于人本身的矛盾,是人的内在和外在的矛盾,是原则和策略的矛盾。

举个例子,假如你平生负有大志,要上报国家,下按黎庶,但是你学业初成就可以做到这一切吗?恐怕不行吧,这时候你什么也不是,即使你到处去说你要做什么什么也不见得有人理会。于是你不得不从小职员做起,渐渐地,日复一日的生活消磨了你的意志,你觉得和周围的人一样得过且过也不错,况且干大事看起来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于是,你就变成了一个安分守己的良民。 这个例子应该很具有普遍性吧?

在任何的时代,都存在人自我的原则和外界环境的风气的不同,这就是为什么任何黑暗的时代都有好官,而任何太平盛事也都有贪官。当一个人坚持自我原则的决心不够大时,他就会逐渐接受外界环境的价值观,变成普通人,这种人是庸人;而如果一个人坚持自己的决心很强,但不懂得适应环境,那么就像自然界的优胜劣汰一样,他在社会中必定处处碰壁,只有像陶渊明一样找个深山藏起来才能保全自己的气节,这种人是愚者,随保全自己却无益于他人;真正的贤人,懂得既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又要适应环境,只有你保全了自己,把自己的气节言传身教给更多的人,才能逐渐让环境的风气好转,这才是最高境界。

儒家讲“穷则独善其身,达泽兼济天下”,道家讲“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说得都是这个道理。

社会是不允许善良的

社会环境的氛围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