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怎么看待学习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1 17:15:04
我说的学习是广义的,泛指一切获取知识,充实自我的行为。经常听到有人说一个人要想长久的快乐,不断的学习是最好的办法。有没有朋友对这句话有切身体会的,进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吧
只是想听听大家的看法,故没有标准答案,感谢大家对这个问题的探讨

给你些参考
阅读的目的在于增长自身的学问和修养,而学问与修养则建立在思考中。有些人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快乐或者应用于交际,以备与人交流时可以无所不知博闻广识。这都无可非议,然而我个人认为阅读的乐趣在书中可以解决情绪,但是解决不了生活。至于为了方便自己炫耀,其实质无异于是让别人赏心悦目,也是好事。但是,真正的在有限的生命里,最有意义的阅读莫过于使自己明智以及能够把明了的智慧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因此,一本书的前言与后记一看就明白其要说什么的书,大可不看。一本众所周知的名著一定要看,而在无穷无尽的名著中进行选择的话,先看哲学为上。一个了解了哲学的人,看任何书都不会困惑,而且在任何文学、小说等等作品中都能够有自己的审美和见解。一个漫步在各领域的书籍中的人,都能有自己的独到观点的人,等于在任何书中都能汲取营养排出糟粕。

无论我们看什么书,都是昨天的观点.昨天的观点是针对昨天,昨天的事情今天已经变化发展,所以任何书中的观点都有局限性。而无论怎样的观点都有一定的思考原理,所以任何书籍中都有作者的智慧思考。因此,读书在于理解原理,而不在于记住观点和方法。

原理的正确性需要我们继承发扬,而观点解决的则是已经解决了的问题,而此问题永远不会原汁原味地重现。因此,看书明理无疑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我们可以运用此原理解决类似的问题,但是,绝对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其观点。看书与其能够滔滔不绝地背诵内容,不如一个字一个字地进行推敲考察,以便跨越时空与过去的才子佳人交流思想。

中国的哲学主流就是道德文章,而中国的道德文章大多是你应该怎么做,而把为什么这么做归结于天道。因此,大多数的年轻人看了或听了,都有一个似是而非的想法,这个想法就是:“我好象都明白,但是我一定做不到。”因此,看了,听了也就全当看看听听而已,他认为没有用。原因就是如此,过去的方法只能解决过去的问题。现在是我老大,我做主,天算什么!

因此,浩若烟海,博大精深只能是源源流长,而不能继承发扬。假如,年轻人读一读鬼谷子的《纵横术》,我看还是比较适合的,里面都是人际关系的智慧。假如年轻人在耐下心来读一读老聃的《道德经》,我想他们对于道德二字绝对不是这种理解。自从董仲书以来,儒家学术的道德无疑都是解决封建王朝的统治问题,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