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采访的认知误区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05:07:35
请问对于隐性采访的认知误区应该从哪几方面着手写??

在大量事例分析的基础上,学界开始对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

1.原因分析——利益驱动、制度缺失、道德弱化

导致新闻伦理问题的原因很复杂,学者看法比较集中的是商业利益驱动、制度缺失、社会及个人道德弱化。

市场经济带有道德上的“原罪”,这种“原罪”会随着该经济形式推进的程度和波及的范围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这是中国媒体走向市场后出现空前问题的原因。新闻道德失范源于传媒之间的恶性竞争对新闻职业道德的侵蚀,良好制度的缺失和体制重构的滞后导致新闻职业道德陷入困境,新闻从业者的意志薄弱导致对新闻职业道德的背离。针对”假新闻、低俗化、新闻炒作”的公害,李良荣认为原因有三:一是认识误区,二是传媒体制上的问题,三还是体制上的问题,就是传媒业内部人控制。并认为单纯的政治教育、道德规劝,不足以扭转传媒业忽视公众利益的取向,必须制订一系列具体举措,迫使传媒业服务公众利益。陈力丹认为传媒职业道德意识缺失的历史与现实原因有体制转型、商业利益以及记者岗位聘任制度不健全传媒人员流动率过高。就社会根源来说,社会公共道德“盲区”形成新闻职业道德沦丧“重灾区”,制度的缺失导致新闻职业道德陷入困境,媒体社会角色的转换导致新闻职业道德失范。

2.理论思考——内容丰富、视角多元

在理论层面,研究内容丰富视角多元,涉及相关概念、关系、历史发展、理论模式、价值体系构成等多个方面。

顾理平在学理上对隐性采访的内涵、特征进行了梳理,认为隐性采访是个中性概念,就一般意义而言,用“隐性”手法进行采访并没有什么有违道德之处。为了更好地规范隐性采访行为,需要理论工作者对隐性采访理论,特别是核心概念进行严肃深入地探讨。

在道德和法律的相互关系上,阚敬侠认为道德评价方式有缺陷,制止媒介不合乎职业道德的行为,要靠新闻职业团体的共同道德自觉。这种自觉必须以法律和法治意识为基础来判断是非,而不能单纯以道德为依据。新闻职业道德与法制是辩证的关系,判断新闻界存在的职业道德问题,要以现行法律制度和法治精神为基础,现代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制建设,是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