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历史问题 《民报》与《新青年》的不同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9 12:50:36
要详细
请注意...是高一上历史问题,就像考试题目一样.

时间不同 《民报》是1905年 《新青年》是1915年
表达的意义也不同 《民报》是同盟会的机关刊物,它代是革命派的缩影 《新青年》的成立 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它是强力派的缩影
(我已经高3毕业了 用过来人对你说 如果你要读文科 你一定要把它弄清楚 这很重要 有4个知识点 考得很多 处了两个之外 还有 辛亥革命 洋务运动 这4个都很重要 希望你多注意)

民报
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创刊于东京,是一个大型月刊,革命派在海外的主要宣传阵地,创办于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为其撰写发刊词,提出了“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该报的创办及其宣传壮大了革命派的声势,也壮大了同盟会的队伍,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但是其宣传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过分强调了排满而陷入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后期该报大谈佛法,进步性锐减。该报最高发行量答到1.7万份,第6至24期由章太炎主编。
孙中山亲自主持创办的同盟会最重要的机关报,1905年11月26日创刊于东京,为大型政论型月刊,以“三民主义”为其宣传中心,前身是留日学生创办的《二十世纪支那》,主编胡汉民、章太炎。
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11月26日在日本东京创刊。其前身是《20世纪之支那》。社址设在同盟会总机关所在地——东京牛込区新小川町二丁目八番地(署名“群智学社”)。初为月刊,因经常脱期,改为不定期。主编先后有张继、章太炎、陶成章、汪精卫。经常撰稿人有朱执信、廖仲恺、陈天华、宋教仁、黄侃等。设图画、社论、时评、译丛、谈丛、小说、纪事、说林、来稿等栏目。以宣传同盟会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为宗旨,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要舆论阵地。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刊物《新民丛报》等进行论战,鼓吹暴力革命和共和制度,反对改良和立宪,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扩大了同盟会的政治影响。1908年10月出版第24号时,日本政府以其“激扬暗杀”为词封禁。1910年1月复刊,2 月停刊,共出 26 期。前五期主编是胡汉民,6~24期是章太炎,后两期是汪精卫。孙中山撰写的《发刊词》,首次提出三民主义的主张,要求把民主革命的思想“灌输于人心,而化为常识”。《民报》除在日本发行外,大部分秘密运销于中国。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