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杰《巴东三峡》的课文内容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7 04:49:30

船过了秭归和巴东,便入了最有名的巫峡,这真实一段最奇险的最美丽的山水画。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山的好处,在不单调。这个峰很高,那个峰还要更高,前面有一排,后面还有一排,后面的后面,还有无数排,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前面无路,后面也无路。四面八方,都被悬崖阻住。船身得转弯抹角地从山缝里穿过去。两旁的高山,笔直地耸立着,好像是被一把快刀切成似的,那么整齐,那么险峻。仰着头,才望见峰顶,中间是一线蔚蓝的天空。偶尔看见一只黑色的鸟,拼命地飞,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的峰顶。江水冲在山崖上,石滩上,发出一种横暴的怒吼,有时候可以卷起一两丈高的浪堆。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缘。”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猿鸣悲,猿鸣三声泪沾衣。
这两首民歌,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八十六《杂曲歌辞》收载,题解引郦道元《水经注》:“巴东三峡,谓广溪峡、巫峡、西陵峡也。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蔽天日。非亭午夜分,不见日月。……《宜都山川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一百许里,山水纡曲,林木高茂。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行者闻之,莫不怀土。故渔者歌云。’”其第二首,又收于卷四十九,清商曲辞·西曲歌》,题为《女儿子》,题解引《古今乐录》曰:“《女儿子》,倚歌也。”春歌辞第二句“猿鸣”作“夜鸣”。按此二首,其(一),今《水经注》有载,在“三峡七百里”一段之后,歌前一段文字是:“每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其(二)不载《水经注》,最早见于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九十五,歌辞前引《宜都山川记》:“峡中猿鸣至清,诸山谷传其响,泠泠不绝,行者歌之曰。”所录歌辞文字与《乐府诗集·杂曲歌辞》所录同。由此可见《乐府诗集》所引《水经注》文字是将《艺文类聚》所录揉合为一了(与今本《水经注》文字略有差异)。两首民歌,不论是渔者所歌,或是行者所歌,总之,都是实境的纪实。长江三峡由于两岸夹山,江道纡曲,水势湍急,成为著名的险境。在古代的条件下,渔者或行人乘舟经过此地,都不能不临其境而提心吊胆,虽说“沉舟侧畔千帆过”,但毕竟要随时准备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是内在的主观存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