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挑战者姚明》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6 03:30:43
观摩纪录片《挑战者姚明》,针对该纪录片的主题内涵÷叙事结构和方法÷影片所采用的时态及如何转化时态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元素进行分析,并最终成文

楼主你看行吗?

  对影视受众的研究早就表明,观影过程实际是一个观众移情剧中人的过程。观众会为主人公的冒险或恋爱着急上火,那是因为他们真把这些都当作了自己的事情。能够让观众忘我,对于说故事的电影来说,这是最基本的前提。《挑战者姚明》在这方面展现了高超技巧,铺垫、推进、抖包袱,不疾不徐、有条不紊。关键性比赛的剪辑与解说词的配合天衣无缝,简直可以媲美剧情片的刻意安排。纪录片对于真实性的先天要求,影片中姚明作为中国人在美国的遭遇,都为中国观众在影院中移情姚明提供了方便。

  影片从姚明的英语翻译的视角展开,内容基本上是“翻译眼中的姚明”。对于欲以姚明为标本考察相对深刻的社会、文化、体制等问题的观众来说,恐怕要空手而归了。

  这不是一部野心勃勃、具有思辨性的纪录片,它擅长的是抒情、调侃、逗乐和感叹,对于与此无关的问题,影片的回避甚至是刻意乃至生硬的。比如说到姚明最感兴趣的美国人对中国人的看法时,姚明的翻译坦率地说:“绝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一无所知。”姚明对这个问题的反应如何,影片并未交待。

  这样一部“中国英雄在美国扬名”的影片很容易招致民族主义的诟病,其实要我说,这部电影里最大的英雄并不是姚明,而是那个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无处不在的美国文化。你看姚明在机场受到的欢迎、在球员更衣室被队员打趣、教练对姚明称得上“无微不至”的训练、巴克利的口无遮拦和兑现诺言、奥尼尔的霸气和孩子气,其实都是在展现美国文化的迷人之处:宽容、大气、强烈的好胜心、具有幽默感而又不丧失天真。

  小巨人不敌韩剧

  中国有句俗话,“人怕出名猪怕壮”。无论在球场上还是球场外,姚明获得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他成功之后变得很累,片中已经提到,他连逛超市或者感受美国文化的时间都没有了,一个2.29米的大个子,整天被十多亿道目光照射,其压力可想而知。祸不单行,美国还有一位名叫詹姆斯·斯特恩的名导演,仗着自己曾经拍过一部叫《极限乔丹》的纪录片,找上门来非要再拍一部《挑战者姚明》———这不是明摆着制造压力嘛。

  中国还有句俗话,“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位詹姆斯·斯特恩当年决定拍姚明的时候,并不知道姚明会像现在这样如日中天,只是凭着自己的感觉,以时间为代价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