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什么叫“菩提本”?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1 01:01:03

"先他后我"...

楞严经多看就明白

学佛问答 (第五十八集) 2001/2/13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21-90-58

佛在一切经论里面常常教诲我们:「戒为无上菩提本」,不持戒,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不能成就。可是戒学的根本是十善、五戒,十善都没有做到,戒就是有名无实,所有一切戒品都是建立在十善的基础上。净业三福讲得很好,「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条是基础的基础。从这个基础才建立「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所以,我们为什麼要强调十善?没有十善心,没有十善行,哪里来的戒品?所以,真正想有成就的人,在起心动念之处,自己一定要清楚、要明白,是与十恶相应还是与十善相应?与十善相应,你是佛弟子,与十恶相应,你是魔弟子,佛与魔差别就在此地。

讲到戒律,这是非常严肃的问题。古时候对戒律真正下功夫、有研究的人,有明朝末年的蕅益大师及近代弘一法师,他们在修学过程当中对戒律非常重视。而蕅益大师告诉我们,中国从南宋以后就没有比丘,比丘戒最低限度要有五比丘来传授,比丘没有了,比丘戒就断了。所以我们今天去受比丘戒,弘一大师讲得好,这是形式,是名字比丘,假的不是真的。比丘戒要不要受?要受。受了之后自己清楚,决定不得戒;你受了之后,如果自己称为比丘,这是有罪过的。为什麼要去受?受了之后就能研究比丘戒、读诵比丘戒,避免讥嫌;你没有受戒,这个戒本你不能看,你也不能学。「我受了之后再学,回过头来学,学一条得一条,学两条就得两条。」受了之后知道自己不得戒,但是我努力认真的去学戒,这个态度是正确的。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就是这样教给我的。他老人家非常重视戒学,我跟他三年,三年当中常常提到持戒重要。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他老人家所说的「重实质不重形式」,是要求你做到。

譬如,「不杀生」这一条,要真正做到,不是天天念戒本。念的没有用处,看到蚊虫、蚂蚁还是把它杀死,这有什麼用处?要真的去做到。「不偷盗」,戒经里面讲不偷盗讲得非常严,叫「不与取」。这东西是有主的,主人没有答应,我把它移动位置就犯了盗戒。有主人,这有主,他是这样放法,我把它搬到这边,可不可以?不可以。我们知道,有很多人有习惯性的放东西,你移动之后,他再找找不到了。所以「不与取」,主人没有答应,决定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