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艾》赏析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2 01:06:25
如题 注意:是张爱玲中短篇小说《怨女》的《小艾》,可不是丑女无敌那个。

《小艾》赏析 陈子善
  与《十八春》连载时边写边登不同,《小艾》是张爱玲构思多时,一气呵成后才交《亦报》付梓的,因为她觉得“《十八春》写到后来,明明发现前面有了漏洞,而无法修补,心上老是有个疙瘩。所以再要给《亦报》写的小说,非待全文完毕后.不拿出来了” 这里也要插一句,《十八春》出版单行本时,作者已作7修订,到十年代初,作者又把《十八春》大幅度增删,改名为《半生缘》,所以现在海外的“张迷”反而对《十八春》有,点陌生]。当然,为适应连载的需要,《小艾》每天一段,情节上仍能相对完整。

  张爱玲的小说素以对沪港畸形社会及其历史渊源的探索和将人性遭受摧残的过程表现得令人不寒而栗为其鲜明特色,她笔下的人物大都凝集于沪港“十里洋场”的上层,像《小艾》这样上至主人,下探仆佣,旁触农村和小市民层,大跨度地涉及整个社会结构。义以下层人的生活为主要视野的作品,在她的创作中实属罕见,只有《桂花蒸 阿小缘秋》庶几近似,但《桂花蒸 阿小悲秋》只写了江苏“阿妈”丁阿小平凡的一天的经历,《小艾》的容量则要大得多,从二十年代中期一直写到五十年代初,涵括女佣小艾多灾多难的大半生.作者长于刻画女性心理,,她在小说中不但真切地展现了小艾被卖到景藩家后蒙受的种种欺凌和屈辱,更以细致入微的笔触抒写了小艾的痛苦、迷惘、追求和挣扎。从而对社会的不平透出了张爱玲式的人道主义的呼声。作者对小艾充满同情和爱怜,为她终于获得新生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然而,作者毕竟过于熟悉她所属的那个式微破落的阶层,过于熟悉那种老式的或半改良式的大家庭中男男女女醉生梦死的生活,以至《小艾》的前半部分写得得心应手,从容不迫,后半部分就显得较为薄弱,结尾也略嫌仓促。尽管如此,无论在营造气氛、刻画人物性格所采用的手段,以及从作品中所显示m来的敏感气质等方面,与作者的其他成功作品相比,《小艾》还是体现’艺术风格的一致性。若就题材和主题的别具一格而言,《小艾》无疑应在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中占据一个特殊的地位,它是一种转折,一种时间极为短暂但仍属难能可贵的转折,

  奇怪的是,《小艾》连载二个多月,《亦报》未曾刊登一一篇有关文章,与《十八春》连载前后的热烈反响形成鲜明对照,是读者对《小艾》不感兴趣,抑或有别的什么原因?这是个费解的谜。也许当时某些人已把张爱玲其人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