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爱会有善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15:37:50
佛教善行下的无所行和自私

很多人以为所有的宗教都是导人向善的,那是无知之人的看法。佛教由于常常打着“慈悲”“行善”的大旗出现,以致让不明真相的人以为佛教至少是一个行善的宗教。其实佛教是个连何谓善,何谓恶都搞说不清楚的宗教。

佛教的善是由所谓的“十善”来定义的: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邪见。请注意看!这“十善”称得上是善行吗?这是十个不能行的,是“不行”。所不能行的也就是没有行为的,既然连行都没有,怎称得上是“善行”呢?!应当把这所谓的“十善”叫“十不行”才对,因在这十善里根本就没有所行。

在佛教的这十善里,哪有救济贫穷,救死扶伤,孝敬父母,教养孩子,爱人如己,安慰伤痛等等的教导或善行呢?一点也没有!所以,佛教的最完美的“善”说白了就是只要啥都不做,啥都不想就“善”了。这么说来,所有的死人都是佛教的大善人了,因死人绝对都满足了这“十善”的,不是吗?所以,佛教的这种“善行”,无非就是“无所行”。

也难怪,佛教,这个只有“无所行”的“善行”是产生不出慈善事业来的。反正不要去行就是善了,哪还要行啥呢?2500 年了,看看佛教在全球范围内有办过啥慈善性质的学校,或医院,或孤儿院,或收容流浪者的吗?廖廖无几!就这几年才有了一个慈济功德会。而这个慈济的产生并不是来自佛教自身的教导或精神,而是被几个天主教修女所激动而创办的。

很有意思的是,这个慈济虽然是佛教名下的慈善机构,但它却是打着大爱的旗号。而爱是佛教所认为的苦之根本和来源,所以,佛教不仅一点也不提倡爱,而是视爱为敌的。佛教的解脱成佛之道,也可以说是灭爱之道。这个“大爱”的“慈济”真是佛界里很滑稽的一道风景。

是不是善行并不能只以外在的行为来决定就可以的,因为一个看似善的行为,完全可能由于不良的动机而成为恶行的。比如,一个人所作的一切所谓善行,如果只是出于给自己挣得名声,或是为了获得世人的好评,或是为了获得诺贝尔奖,那么他/她的所有行为实际上称不上是善的。因为他/她所行的并不是出于良善之心,不是纯粹为了帮人而帮人,而是利用外表的帮助人来达到私人的目的。这种所谓的“慈善”,在性质上其实和别的个人事业没啥不同,不同的只是途径和手段不一样罢了

佛家道家“眼冷心淡”(与儒家相比,热字不恰当)、淡漠恬然,这种逍遥大乐是在对世界的通透认识的基础上得到的,可以不那么讲爱和仁义,但不能违背之,这种逍遥大乐算得上高妙,却欠圆满,不若在踏实的爱和切实的仁义基础上的超越之乐充实而无倚,高妙而不虚,于现实的忧乐中即见彼岸极乐,这种乐才符合“客观以及理性的本来面目”。

劝曰:没有小爱,勿言大爱;没有大爱,勿言无爱;不重现实,莫言出世;不立仁义,莫论大道。

庄子:
大爱无爱、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大多数人行善是为了得着人的奖赏,比如赈灾慈善会上会有高举大幅支票的捐赠人,这也也无可厚非。

有些人行善是为了功德和消灾,这也无可厚非。

但耶稣对人说,你们左手行善不可叫右手知道,行善若得了人的夸奖,在上帝面前就得不着奖赏了。所以行善是爱的自然流露,而不是为了行善而行善。

佛门从不会以排斥或是以诅咒等不友善的言行去面对其它宗教,不会以己之意志强加于别人,更不会勉强别人的信仰非得同自己一样,不会对“异教徒”采取极端行动,也不会发动宗教战争。说白了,佛门是和平、爱心与慈悲的信持者

对于你提出的问题,其实佛教的爱与善不假,只是不是完美的。

看来你的尺度的严格是来自神吧?

佛陀是思想家,是100%的人,但是不是完美的人,没有人完美....

你说的真善,我很明白。佛教有真善之人,但是不是多数,是少数。

套用一位朋友送我的话:“不是佛迷众生,是众生迷佛。”

不是佛没有爱,是众生遗忘了佛所教导的爱。

这里感慨一下.....

佛陀开示弟子说:“如果你们不能依照我的教言而行,即使我活了千万年,于汝何用?如果你们能依教奉行,亦如我永久住世。

如果世人无法履行你所说的真善,“即使我活了千万年,于汝何用?”。

祝福你~~~朋友~~~

你的问题正是大家开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问题,提出来也好,让大家还记得世尊的教导....

在佛陀眼里是没有爱与恨好与坏的分别。因为佛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在佛的眼中一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