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末历史剧出现高潮的原因是什么?很急!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2 20:31:01

1. 政策需要,上面政府刚建立,有雄心想让下面上谏,古为今用,借鉴历史从而更好地搞建设。
2. 阶级文化不容许有别的剧本内容,只有无产阶级了。除了历史,还有什么好写的?比如清代苛刻的文字狱不许知识分子独立思考,于是没事做,只好变成考据流,自己不创作,只分析先人的创作。

----------------------------------------------------------------------
不过我估计如果这是考试题目这么回答,肯定得不了高分。但是个人认为事实就是如此。

这时期历史剧的繁荣,是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初整个历史题材(包括小说创作)繁荣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当时历史题材得以繁荣,又直接与当时的社会形势有关。
一方面,“双百”方针的提出和文艺政策的调整,打破了历史题材创作只能写革命历史的限制,在为历史题材创作提供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的同时,也提供了相对广阔自在的空间;
另一方面,“反右”运动开始后,“干预生活”的作品受到批判,现实题材也就成了随时都可能犯忌的新的禁区,使大家都有意无意地看好历史题材。
而这时期历史剧与其他体裁的历史题材作品相比,可以说是硕果累累,因此,它的繁荣必然有自己的直接原因,即名家的参与和旧戏的复兴。我们知道,在50年代初,那些在现代文学史上已经取得显著地位的老作家,在新的形势面前还不适应,甚至有些手足无措,而来自部队和农村的新作家的出现,使战争题材和农村题材创作成了时代的主流,老作家们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只有老舍凭借着对北京生活的熟悉,成功地从小说创作转入了话剧创作。老舍的经验实际上也给了许多老作家以重要启示,因此,当社会形势允许他们进入历史题材领域后,郭沫若、曹禺、田汉等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戏剧作家们都纷纷重现话剧舞台,给他们创造了一个“最后辉煌”的机会。而旧戏(传统戏曲)由于存在着民间意识和民间趣味,最适于表现知识分子的人生情怀,又远离主流意识形态,因此,也为那些痴迷传统戏曲的剧作家们提供了一个可以一显身手的机会。

由于这些戏剧名家的风格不同,创作目的也不同,他们的历史剧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基本上呈现出三种情况:
一是政治型的,以郭沫若的《蔡文姬》和《武则天》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