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做坏孩子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01:46:31
我从小就觉得我是好孩子,周围人都夸我好。长大了,我开始被人冷漠,被人忽视,被人否认。我开始变的堕落,变的忧郁。 一直都提不起神,很多人都说我没用,我做什么事也是半途而废没有继续下去的念头。
我就是一个人没用的人,我一直是为了做父母的乖孩子才觉得生活有意义,现在我不再优秀,我不再有用,我不再被人需要,我想逃跑,我想抛弃,我想离开。 不想做什么好人,不想做什么乖孩子,我就是自己,我不想为谁而活,我要活的自由。
为什么我做什么事都要得到别人的肯定,做错事还要得到别人谅解,干什么都要为别人着想。 我觉得所有人都是自私的,我为别人付出,得到的不过是自己的像个白痴。
我伪装自己太久,我要尽情的释放所有人曾经对我欺负,对我的不谅解,剥夺我权利的人都要你们好看。

并不是做出什么行为才被判定为一个人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
一个人要想做TA想做的事 就必须做更多TA不想做的事
你也并非是要真的想去做一个坏孩子
只是你过度的压抑而迫使让自己活出真正的自己
归根结底 还是想做原来被家人 被朋友亲戚肯定的孩子
当然 每个人都是自私的 这是铁一般的事实
我们不能阻止或是限制别人的自私
因为在自私这一方面 我们都是平等的
就像你说的那样你在为别人付出着
但同时你也在为自己负责 不是么
相信你还是原来的那个好孩子
只是你现在感觉不到他们的肯定了
但你为什么不再努力点 暂时脱下面具 做一个真实的自己
证明自己还是好样的呢·
不要让自己暂时极端的思想而左右你未来的路·

他们只是带上的伪装成熟的假面具。其实一点也不懂事。

解放自己。追求心灵的自由。

他们行为的目的想要表明:看,我是多么合格的人。

自恋型人格障碍,伦理要求使人们对情感采用贬低的态度,不愿也不敢正视自己的需要与欲望,

当社会价值,蔑视情感的自然表达时,会带来两种后果,一是过份压抑,二是以病态的方式,呈现出来。

按照现代社会心理学的观点,这种以亲情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观,在道德发展水平中,只能算作是虚假的利他行为。

人性中有非理性的部分,甚至有时强于理性的力量。他们作为活生生的人也有形形色色的欲望,也有自已的私心,也有在现实中不如意之处。

可以说,在成长的过程中,儒家文化的上述要素对早期人格中自恋的基质不是促其向客体爱转化,而是起到了强化固着并阻碍人格向前发展的作用。

当人将理性上升到无限的高度时,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如何面对自已的非理性行为,当这种文化价值又不给人退路时,唯一的出路就是说一套做一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被研究者们的父辈是怎样将他们过份理性化后的愤怒在家里发泄的。

由于总希望在他人的心目中保有良好的印象,这类人对好评价的上瘾,

使得他们将儒家价值观做道具,使一切看起来象演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