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氧谱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0 05:41:06
请问在化学表征中,核磁共振氧谱是一般的核磁共振仪器都能做的吗?为什么在核磁共振的表征实验中,最多的是听到氢谱碳谱硅谱等,很少听到氧谱呢?谢谢回答。

你翻阅一下核磁共振的原理就明白,原子需要产生核磁共振现象的前提是这个原子的自旋量子数I不能为0。而能够被仪器检测到,能够用在化学表征里面的,只有是那些自旋量子数等于1/2的原子,常见的有1H、11B、13C、17O、19F、31P。

核磁共振一般用来做有机物的结构分析。
一般的核磁共振仪所能做H-NMR就是氢谱,利用的是1H氢原子的核磁共振效应。还有碳谱利用的是13C碳原子的核磁共振效应。

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做仪器分析,需要你的信号可以被检出,然后就牵涉到了天然元素的丰度问题。
1H在天然氢元素中几乎是100%所以仪器在较大的磁场强度下就可以得到很好的信号。
而天然的碳以12C为主,13C在天然碳元素中的丰度只有1.07%左右(12C:13C=100:1.08),在同等磁场环境下,信号强度只有氢谱的1/5000。要取得高分辨率的信号,必须用非常大的磁场强度,良好的散热系统和非常精良的检测器,仪器制造要求很高。

核磁共振谱用在有机物结构分析和检测上很多。
如果你学过解谱就知道,一般氢谱+碳谱足够解析结构,自己做反应合成的目标产物也有特征基团,信号在哪里打谱了自己心里也基本清楚的。

再看你说的氧谱,天然氧以16O为主,16O:17O=100:0.04,就是说一般情况下17O的丰度只有万分之四左右。如果在一般条件下做氧谱,不仅仪器的磁场强度得到的信号不能达到相应的检出标准,就算检出了,面对其他原子的干扰,能否通过耦合的方式去除干扰信号也是一个问题(碳谱为了高精度,去除干扰信号已经很麻烦了)。
所以可以看出来,天然情况下的氧谱是没有什么实际应用意义的。如果要用到氧谱,肯定是在设计反应的时候就通过同位素标记的方式来进行跟踪,即体系中用很高比例的170,而这个成本很高,在有其他方案的情况下肯定不会用这个方案,应用自然不是很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