询问一个术语,通常表示“精巧却不实用”的机械设计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1 01:43:11
我在电视里看到过,是一期“探索”节目,是关于二战时候的特殊武器的专题,是日本用无人热气球运载炸弹横跨太平洋炸美国。设计很精巧,但现实中根本没达到效果,最后成了一个笑话。评价这种热气球的时候用了一个术语,我当时没记下来。这个术语是用“外国人名”命名的。其含义大概就是“精巧却不实用”,原话是“××××××式武器”,当时没记下来,只记得人名很长。
我很想知道这个人名术语到底叫什么,看过这期节目的朋友应该有印象的,我来这里问是因为理工学科牛人多,涉猎广泛,应该有人知道的。

....我已经为你这200分找了1个半小时了,探索发现似乎没有播过关于特殊武器的专题,整个央视似乎也没播过.我说你能不能说详细点:什么日期看的,哪个台,几点.这么偏的问题,涉猎再广也很难解答啊!

如果没有满意的答案,看我的诚意,还是把分加给我吧!

1944年,从珍珠港事件中刚刚恢复元气的美军开始对日本实施轰炸。由于日本当时没有远程战略轰炸机,日本对美国的轰炸无法报复。此时,一位名叫荒川秀俊的日本气象学博士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报复行动。

这项计划是首先制造成千上万个巨大的热氢气球,下面吊装重燃烧弹,然后将这些氢气球在日本本土点火升空,使它们借助太平洋上空的东去气流,飘过太平洋,到达美国西北部的森林地区,最后由自由控制装置投下炸弹,引发地面的爆炸和火灾。

日军大本营对这个极富想像力的疯狂计划大为赞赏,决心不惜一切代价研制和利用这种美国人绝对始料不及的“秘密武器”。

终于,一万多个巨大无比的气球炸弹如期做成了。1944年11月1日清晨,日本的报复行动拉开了帷幕。这天,在日本的千叶、茨城、福岛等地,几千个硕大无比的热氢气球几乎同时升起。成千上万的妇女和孩子欢呼雀跃,泪流满面,一直目送着这些自己亲手做的气球炸弹晃晃悠悠地消失在远方的天际。

在之后的半年内,共有9300多个热气球挂着炸弹飘向太平洋。然而,这些“秘密武器”却没有像日本人期望的那样在美国中心城市爆炸,而是绝大多数在太平洋变幻无常的风暴中葬身大海,只有极少数几个侥幸飘到了美国西海岸,并在西部森林中引起了几场不大的火灾,几乎没有造成什么损失和影响。这种煞费心机、劳民伤财的气球炸弹就这样徒劳无益地作了一次“免费旅游”后覆灭。

荒川秀俊

气球战是二战时日本对北美实施的一种特殊轰炸,又名“飘炸计划”。
1942年,一个名叫荒川秀俊的气象专家向日本军部呈上一份建议书和一张气球炸弹的设计图。他在建议书中说,在长期研究中,他发现,在北太平洋中纬度地带1万米左右的高空存在一个由西向东强大而恒定的大气环流层,风速约为300公里/小时。日本和美国处在相同的纬度上,如果从处于上风位置的日本释放若干个气球,悬挂一些炸弹,不出意外的话,气球炸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