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 闺怨 赏析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9 15:30:28
诗人描摹少妇形象 突出其心理变化请结合诗句分析人物心理因何而变化 都产生了哪些变化?
请回答 我的 问题 谢谢 你发回答的那个赏析 我自己都找得到

你说的《闺怨》是指“闺中少妇不知愁”这首吗?少妇的心理起初是非常积极而没有忧愁的,所以她依然是认真的把自己打扮一翻!而“忽见陌头杨柳色”却让她产生了哀愁。眼前的杨柳随风拂动,尽显妖娆,而这样美的景色却没有人来赞赏!于是少妇由杨柳想到了自己,自已就像这风中的杨柳一样娇嫩而美丽,精心打扮之后更显妖娆!然而我的丈夫却没能陪同在我的身边,欣赏我的美,就像这陌头杨柳空有色!怎么不让人心生惆怅呢?于是,后悔之情由然而生,当初真不该让我的丈夫出去寻求功名啊!

韵译:
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
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
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简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贵妇,看到陌头的柳色青葱,盎然春意,才意识到自己精神生活的空虚,觉得再打扮也没有意思,只剩下自己孤零零地没有一点快乐了。“悔”为诗眼。
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这首《闺怨》和《长信秋词》等宫怨诗,都是素负盛誉之作。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在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点出“不曾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时令季节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