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真的回暖了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2 17:15:58

其实,立足于宏观经济学的视野,我们就会发现,究竟以什么样的指标判断经济是否回暖,的确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尽管统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创建的技术指标更包罗万象,但面对百年不遇的危机,任何统计指标都显出其局限性。除了一些公认的指标外,在中国用以判断经济复苏的指标更可谓五花八门。比如,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的指标就特别另类,他3月份到河南调研,发现金属废品价格回升,便以之作为中国经济复苏的“最新证据”到处宣扬,而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更是将猪作为中国经济复苏的象征性指标,认为下半年中国经济的复苏将会以猪肉的大涨为起点。这些“山寨”版的指标虽然有趣,但就靠这个来判断经济是否复苏,和主流的统计指标相比,显然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和严肃性。

  从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前4个月的表现来看,尽管经济学界洋溢着一片唱多声,但就指标本身而言,不仅有些指标出现了很大反复,指标之间也互相打架,前后矛盾,不能形成印证关系。

  比如,一方面我们看到,进出口依然没有止跌,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连续三个月双双在负数区间运行,内需刺激的效果不明显,工业利润大降,这些都昭示,经济本身并不乐观。但另一方面,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信贷增速和经理人采购指数却在强烈地预示经济开始回暖。一面是海水,指标不乐观;一面是火焰,经济在回暖。

  我们不妨逐个分析一下几个关键指标之间的背离。

  首先,用电量与投资和工业增加值的背离。作为GDP数据变化的先行指标,发电量被认为是未来经济能否转暖的风向标。在2008年10月、11月、12月,国内火电发电量分别下降5.3%、16.6%、12.4%。今年1月,社会发电量同比下降仍达12%,但在3月份一度出现增长的迹象,这被视为经济触底回升的证据。但4月份全国发电量2747.63亿千瓦时,同比减少3.55%。而按理说,在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增加值大幅走高、GDP增长的情况下,用电量也应该同步增加。这种背离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经济回暖的证据依然不充分。用电量在短期可以视为经济复苏的指标,但用电量本身的下跌,背后的因素的确很复杂,可能是因为经济结构调整、大耗能项目减少,但也有可能提前预示着工业产出和投资减少的趋势。

  其次,中国制造业经理人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