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宗教的儒学有什么影响?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2 17:15:50
儒家文化的哲学认为时间是有始无终的一条因果链,空间是有限的,可范围在不断扩大,由于儒教是一种准唯物的宗教,只关心现世,将来世交给其他的宗教,因此对其他宗教有很大的宽容性,任何宗教,只要不试图干涉现世的政权,都可以在儒教的背景下存在,这在封建社会的世界是绝无仅有的。所以儒教发源地中国是历史上最早实行政教分离和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在儒家文化圈内的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宗教战争,世界任何地区在宗教战争中失败的一方,都可以到中国继续传教、发展,儒家文化圈(包括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像一个黑洞,任何外来文化都会被吸收和消化,改造为本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儒家文化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主动扩张,而是使周围文化一层层塌陷进来,被同化,是一圈一圈地缓慢扩张,周围文化被同化的程度非常高。

希腊的兴起,佛教的兴起和当时中国的春秋战国几乎是同一历史时期,希腊的哲学家在为宇宙的本原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中国的哲学也处在百家争鸣的时期。但最终成为中国主流思想体系的儒家学说占了上风,孔子是一个热衷仕途的人,但是他的政治抱负并没有实现,但他却创立了如何建立一个维持社会稳定的人伦秩序和道德规范的思想体系,被历代君王所利用。

但中国哲学缺乏对于永恒的人类文明、宇宙秩序和人类终极价值体现的关怀。他们对天的态度即是小心翼翼又讳莫如深,孔仲尼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敬鬼神而远之”等模棱两可的态度,这种宇宙观一开始就缺乏慎密的逻辑思维方式,和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当然儒教不能解答对人生追问,儒教是属世和现实的。中国民间盛行的泛神崇拜。没有一神信仰的忠诚,其价值观和人生观表现在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对天的敬畏中很大成分还限于关注对自身和今生祈福的目的。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观念,模糊了人和天的关系,君子即天子,建立在对人的信仰上,必然引起信仰的混乱。由此造就的以臣对君、子对父、仆对主的“忠”字。中国的文人对统治者的依偎和忠诚,对仕途和官运的向往比世界上哪个民族都要更加强烈。

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始终被传统和现代的矛盾所困扰,“忠义”已成为历史悲歌,人们不再固守这块精神家园,传统迷失了方向。“五四”以后的中国人虽然已经抛弃了儒家的繁琐礼教,中华民族最闪光的品质“忠”、“孝”、“义”也丧失无几。但是他们的文化心理,骨子里的中国人的价值观是很难改变的。

儒家文化作为思想理论至今仍有许多先进性。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爱人如己的原则,“有教无类”的教育平等的思想,“不知为不知,知之为知者”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的民主思想。而“五四”运动的进步意义在于它反对的是一枝独秀的文化垄断地位的儒教,以及它对其他文化和人性的精神桎梏。

基督教以彻底的终极精神,为我们时代提供了自己独特的信息。首先基督教是一神论,这与中国传统的未知论和无神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从“未知生,焉知死”,“六合(即宇宙)之外,存而不论”,拒绝了对形而上之神的思考。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因此在士大夫中,多抱孔子这种未知论的态度,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