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苗助长是毛泽东最先提出的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9 10:00:32
我前几天看了一本书《一户侯说》里提到,原来的成语是揠苗助长,但是很多人不理解揠字的意思,后来毛泽东改成了令人一看就懂得拔苗助长。请问有这么回事吗?

我想说三点。
首先,我的确不知道毛泽东有这个故事。
其次,在古代是“揠苗助长”,后来在一次次的变革中,加上繁体简体文化的转换以及白话,知识的普及随而诞生了“拔苗助长”。
另外,揠苗助长和拔苗助长并不是完全相同的。
揠苗助长的典故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是孟子讲给公孙丑听的一个寓言故事,原文是:“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文中“揠”字,一般释作“拔”,《说文解字》云:“揠,拔也。”今之成语,也作“拔苗助长”,各类词书,一般也都是以“揠苗助长”和“拔苗助长”互见,把“揠苗”解释为“拔苗”,其实“揠苗助长”不等于“拔苗助长”。
拔,是指用手将原来固定或隐藏未露的东西往外拉。拔苗,就是把苗身连同根部从土中往外拉出,当然,这里是指拉起一点,没有拉离地面。然而苗一经拉动,自然就不能存活,这是最基本的常识。农夫种稻,禾苗出土后的第一道工序就是间苗,即拔苗,就是把不需要的苗拔出使死。所以,凡农夫不能不知苗拔即死的道理。间苗之后的中耕、培土都是为了保护和培养苗根,使之不受损伤。根伤则苗不长,拔动苗根来助长显然不合情理。孟子之言虽然是寓言,但也不能说得过于离奇和荒谬,何况宋人本来就“闵”其苗之不长,是不会将苗连根拔动的。所以,这里的“揠”一定不同于一般的“拔”。
而且,拔苗并不十分费力,只需一手捏住苗身轻轻往上一提就行,不至于使人“病(累坏)”,原文说“病”表明宋人做的事一定比一般的“拔”要累。
何况,苗若拔动根部,萎则偃卧,其状不同于“槁”。槁,《说文》作“槀”,训“木枯”。木枯从上端枝叶开始,枯后树干仍立原处,根部不会移动。木枯如此,苗枯也当如此。孟子说“苗则槁矣”,说明苗的根茎仍立于原处而没有动摇。可见宋人“揠”苗时并没有将苗连根拔动。
那么,“揠”究竟是何意?
《小广雅·广物》云:“拔心曰揠,拔根曰擢。”“心”与“根”相对,指植物之心,以苗言,指苗心,即禾苗最上端那层叶子所包的部分。以此义来解释《孟子》原文,相当符合。首先,拔心固然苗也要死,但和连根拔起比稍胜一筹,没有离奇荒谬之感,作为“宋人”的行为较为可信;其次,拔心需要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