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利珠和贝利珠有何不同??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22:59:34
是不同的还是其实是一样的?

是一样的,只是翻译用字不同。

贝利珠  日食的过程:日食的开始是默默无闻的,在太阳的西边缘,由月影产生一个小小的缺口,这意味着月球已开始侵占太阳表面了。这个小缺口在逐渐增大,直到约一个半小时后,太阳的表面几乎完全被侵占,只剩一条蛾眉月形的亮带。以上构成了日食的偏食阶段。接下来直到全食发生的几分钟是很壮观的:气温骤然下降、天空变暗、群星浮现、一团淡黄色的薄雾笼罩着远方的地平线。鸟儿们由于突然来临的黑暗而不知所措,四处乱蹿寻找着自己的家。一切都好像在刹那间肃静了下来。当窄窄的弯月形的光边穿过月面上粗糙不平的谷地时,就变成一系列的小珠子。这些光斑称为“贝利珠”。

  贝利珠是日全食开始或结束时太阳光从月面边缘的山脉缝隙中透射而出形成的,持续时间只有一两秒钟

  贝利珠以它的闪耀夺目和时间短暂而倍受人们的关注。当窄窄的弯月形的光边穿过月面上粗糙不平的谷地时,就变成一系列的小珠子。这些光斑称为“贝利珠”。贝利珠是日全食开始或结束时太阳光从月面边缘的山脉缝隙中透射而出形成的,持续时间只有一两秒钟。

  月球表面的山、沟星罗棋布,地貌复杂。当太阳和月球的视圆面内切时,太阳的最后一道光芒将射过月面的山谷而形成各式各样的贝利珠;故,贝利珠的形状就直接反映了该点(月面地区)的地貌。换句话说,月面边缘(视觉上,因为球形表面是没有边缘的)的地形结构是形成贝利珠的直接原因。 

  当时天气良好时,贝利珠不可能因云层遮挡等天气原因造成。而在同地观测,不论用何种底片,都有拍到这一现象的,所以底片和照片的偶然性误差也不是主要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日全食的贝利珠现象只可能是月面边缘地貌造成的。由珠形可知,该地必有若干较大的类似月海或环形山的洼地,其间有山脉等地形阻隔,才能形成明显断痕,进而形成贝利珠。

  英国天文学家埃德蒙 ·哈雷在1715年第一次报告了贝利珠现象,弗朗西斯·贝利于1836年正确地解释了它。

罗马神话和希腊神话有何不同? 孔子和孟子有何不同? 台风和飓风有何不同? “汉字”和“中文”有何不同? 待机和休眠有何不同? 公司和企业有何不同 航天飞机和航天飞船有何不同 目的和目标有何不同? 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到底有何不同 ? 友谊和爱情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