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怎样看待“四杰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5 01:07:07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晒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二

杜甫不常写绝句,据说是“不屑为”,不过还是有一些的。其中这首拿初唐四杰开涮的,写的颇有点意思。明着是写那四位,其实又何尝不是在写自己,更有警惕世人不要轻薄为文,更不可轻薄做人的意思。

初唐四杰,成名很早。几乎都是二三十岁就已经名满天下了。可是,年轻人是容易犯错误的,尤其是在有了名、利之后,把持不住自己的行为也就多了起来,留给后人的不良风评也就多了起来,而四个人的结局也颇不美妙。

王勃写了藤王阁序后不久,就覆舟溺水而死。杨迥自叹“愧在卢前,耻为王后”,连点虚名都看不开,结果是郁卒于任官之所。卢照邻因为年轻时候的放荡得了风湿病,痛苦不堪,最后投水自尽。骆宾王跟着徐敬业的造反,一篇堂皇的《讨武曌檄》墨迹未干,人已身首分离,死于非命。可见,才名对人来说,不一定就是件好事情。

才如同双刃剑,如果掌握在一位武艺高强的侠客手中,自是如虎添翼,无往不利。若是落在无力小儿的手中,那耍把一通的结果只能是把自己伤着。王杨卢骆就是属于后者吧。再想到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被现代人用的颇多。许多人也很照方吃药做下去,把自己给弄出点小名气。如果是凭才,即使无德,也还算占着一头儿。至于芙蓉姐姐之流,那就是无才无德只能豁出一张脸去,攀上高枝去摇动她的红臀长尾,以供人指点笑骂。

不论那一种人,都有各自的活法。脸是自己的,要不要自己做主。但还是希望得意春风里的人们好好想想,橙黄橘绿的到了秋天,也照样是残枝败叶。

闲话扯远了,回头看杜甫。老杜是个沉郁的人,一般不会做首诗来嘲笑讽刺别人。做人做到他的那个境界,也是不容易了。这些,一些喜欢卖弄本事,轻薄为文者真该好好反思反思。那杜甫为什么要论论初唐四杰呢?其实,说白了,杜甫也是借他人的酒来浇自己胸中的块垒。

郑公粉绘随长夜,曹霸丹青已白头。
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间不解重骅骝。

这就是他胸中的块垒。在当时,安史之乱初平,早先的一番歌舞又回来了。人心这东西,居安往往不思危,好了伤疤就能忘了疼。忙着颂圣的,忙着走权门的,忙着写应酬诗赚润笔的在老杜的周围如走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