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心理活动的产生是以( )为物质基础的?A.脑的心理活动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16:10:22

几乎每一种心理障碍的形成都有其生物学根源,而且临床研究表明很多心理障碍对心理治疗的有效反映微乎其微。

我举一个例子,比如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对于当事人冷漠、残忍等人格是极难通过心理治疗来彻底解决的。不是让其反复进行自我体验、领悟;或者为其营造一个温暖、关怀的氛围让其减少对他人的敌意与仇视;再或者从成长经历去寻找幼年生活创伤试图作为切口等等途径就可以突破的。

面对一个真正的反社会人格障碍者,一切的心理治疗显得那么苍白。

事实上,生物机制起到很大作用。遗传表达导致蛋白质表达,从而改变神经生理功能,作用到行为趋势最终构成人格障碍的生理脆弱性。

从生化角度,神经传递素中的5-羟色胺降低就会使暴力行为增加,脑脊液中低浓度的5-羟色胺(CSF 5-HIAA)会导致抑郁、暴力等行为,它紧密联结到人格障碍。近似地,CSF中HVA液含量高就会发现分裂样人格障碍特征。

所以请不要单纯地就事论事来看待心理障碍!事实上,从统计数字来看,美国对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心理治疗成功率仅有17%。

还有象什么偏执型人格与精神分裂基因有关(我就是这种人,原来我真的是精神分裂)

患者大家族中患有精神分裂的比例相对较高。连建立咨询关系都很困难,心理治疗显得很无力。

其实,就连大家所熟知的抑郁症也有着很强的神经生物根源,即生理的脆弱性。

心理治疗能够解决的也只是一些心理上的成因,比如一些不合理认知象习得性无助等。

每一心理现象的实质都是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的。不管你是在学习,记忆,在思维,还是在模仿,都是在由生物学变化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些生物进程也是毫无疑问可以人为调整的。基因的试验性嵌入或者敲除可以在正常动物造成人为的更多的“高兴”行为,也可以造成
“抑郁”的或者是“自杀”性生物学变化。药物的作用则更是不容赘述。可卡因类,吗啡类以及多种药物都已经证明可以改变人的感觉。这就是为什么药物具有成瘾性。这并不是说,抑郁症以及相关“心理”疾病(或者心理障碍)一定要用基因敲除或者这些药物来治疗,但是心理现象可以被证明是有复杂的生物学基础的。因此,改变这些生物学基础也想当然的可以改变或者调整某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