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 案例分析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4 00:44:03
二、教育学、心理学综合应用

最近校园流行“新校园童谣”,班主任赵老师收集了几首。

一则为:“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起得最早的、睡得最晚的,是我是我还是我。”、

另一则为:“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我去炸学校,老师不知道。一拉弦,赶快跑,轰隆一声学校炸没了。“

还有一则为:”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包烟,把它交给民警叔叔手里边。叔叔接过烟,掏火把烟点。我生气地说了声:叔叔,犯嫌!“。。。。

如果你是赵老师,作为班主任:

1、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请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其原因

2、针对这种情况,设计一个主题班会方案,主题自拟

1、童谣:孩子喜欢“炒”

稍加留意,你就会发觉,放学路上,三五成群的小学生嘴里总在念念有词:

“现在学生真糟糕,爱哭爱笑还爱闹,天天上课都迟到,迟到也不喊报告……”“现代老师武艺高,个个都会扔‘飞镖’。教学更是有法宝,不是作业就是考。班里纪律真是妙,不能说话不能笑,学生胆敢大声叫,马上把他父母找。”乍听,一笑了之:“这帮学生,还挺逗!”

不承想,一脚刚踏入家门,儿子也开始迫不及待地要把在校园里新学到的童谣念给我听:

“春天不洗脚,处处蚊子咬,夜来大狗熊,谁也跑不了……”“前边有个理发馆,不用剪子不用刀,一根一根往下薅,薅得满头起大包,红包绿包大紫包,原来是个大面包。”

儿子刚上二年级,许多事还不明就里,只是觉得跟高年级孩子那儿学来童谣合辙押韵,琅琅上口,内容又十分有趣。念完一遍,还觉不过瘾,又独自咯咯地笑半天,直到我横了他一眼,骂一声无聊,这才算了事。

童谣:父母说“无聊”

没过几天,忽然发现经常爱捧读的《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竟将在校园流传的一些童谣辑录在册,曰《新校园童谣31则》,发表在2001年一二期合刊上。或许是对如实刊登这些童谣的褒贬之争有所预料,该杂志特地加编者按以郑重说明:也许有的父母看完会觉得孩子怎么说这样一些“混话”。但“混话”也好,“趣话”也罢,毕竟是孩子们的文化。杂志之所以刊登,是希望成人们看到一个丰富多彩的童真世界,看到孩子们的生活有快乐,也有烦恼。从而帮助成年人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搭起两代人沟通的桥梁。因为《少年儿童研究》一向尊奉的主旨就是“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果然,没过多久,便有报刊借一位父母之口声讨为什么像《少年儿童研究》这样受人喜爱和尊重的杂志也会登载无聊的玩意儿,一些学校领导和老师更是担心孩子唱一些格调不高的童谣会学坏,使得本来就不好管的学生越来越不听话。

于是,不满和争议由此而起。《少年儿童研究》主编孙云晓不得不站出来重申该杂志严肃的办刊宗旨和神圣职责,指出该杂志是以父母和教师为主要读者对象。发表新童谣的目的,不过是向父母和老师提供“儿童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