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永乐年间,更改姓氏的问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8 06:42:04
有些人总说中国人的姓氏至关重要,不能更改,可是偶尔看到一些资料,说在有些朝代,更改姓氏十分的常见,并没有所谓的不能更改,尤其是永乐年间,许多读书人和官员为了避难或者其他原因纷纷改姓,不知道有没有人能够具体的讲解一下

仔细想想就知道了,当时朱棣杀人都杀到什么地步了...
黄子澄,凌迟,灭三族。齐秦,凌迟,灭三族。练子宁,凌迟,灭族。卓敬,凌迟,灭族。陈迪,凌迟,杀其子。此外,铁铉妻、女,方孝孺女,齐泰妻,黄子澄妹没入教坊司为妓女。
尤其是方孝孺,十族被诛杀...
改姓就是为了活命避祸。
此外也有很多其他朝代改姓的。
例如北魏大规模改姓,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此处不一一列举,有意的话,可以从百度上查查,写的比较详细了。
再有像战国末年齐国灭亡,王族四散逃跑,出东门的改姓东门,出西门的改姓西门...
还有,避讳皇帝姓名,不得不改姓的。还有很个别的,例如明朝英宗年间的一名状元,满朝无人能念出他的姓...皇帝想钦点状元...不认识字...英宗皇帝说,改吧...不改谁知道你老人家叫什么啊...
还有像赵奢的后人,因为赵括长平之战战败,大家都不敢姓赵了...改,赵奢的封爵是“马服君”,那就改姓马...
其他的很多,不一一列举。

1:大规模改姓。一般是少数民族被汉化的结果,少数民族为了更好的融入汉人生活,以北魏孝文帝时期为代表。王族姓氏“拓跋”改为“元” “独孤”姓改为“刘”姓 等等
2:赐姓。一般是皇帝赐予的,必须时代遵守。永乐年间,朱隶赐三宝太监“郑”姓。,朱隶赐道衍和尚恢复原姓“姚” 这都是最高荣誉。 用了年间许多人改姓是为了避难。
3:以封地为姓氏。周武王伐纣成功后,封了号几个王,封的王本来都是周姓,有封地后以封地为姓。

姓氏是种继承,是种认可,是对祖先的尊敬,显示不忘本的美德! 但迫于实时的压力或者危险,改了也是正常的,,呵呵

1:大规模改姓。一般是少数民族被汉化的结果,少数民族为了更好的融入汉人生活,以北魏孝文帝时期为代表。王族姓氏“拓跋”改为“元” “独孤”姓改为“刘”姓 等等
2:赐姓。一般是皇帝赐予的,必须时代遵守。永乐年间,朱隶赐三宝太监“郑”姓。,朱隶赐道衍和尚恢复原姓“姚” 这都是最高荣誉。 用了年间许多人改姓是为了避难。
3:以封地为姓氏。周武王伐纣成功后,封了号几个王,封的王本来都是周姓,有封地后以封地为姓。
4:改姓就是为了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