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法制对现代法治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8 04:23:09
结合法制史知识,谈谈古代法制对现代法治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这个司法考试不会考,可以不用看。

最多考一个选项,你记着,古代法制对现代法治的影响就是通过”公序良俗“形成了一定的非正式法的渊源,就行了。

我想到了清官政治,人们对于青天大老爷式的诉讼的依赖、对于人治的依赖。
贴一篇文章给你,有的观点也值得探讨的。

可怕的清官情结

列位看官,这里说的是清官情结可怕,不是说清官可怕。本人希望清官越多越好,清官情结越少越好。
想起这个问题是从瓮安事件的报道引起的。据报:贵州省委书记到瓮安时与群众面谈,其中有人说“你是大官,住在省城,你走了,我们找谁去。”一句隐密的大实话。估计这样的话官场上混的人一般不会讲。这句话有着对清官的期盼和身边找不到清官的失望,有着挥之不去的清官情结。我不是说老百姓有清官情结有什么不对,有清官能为我们解决面临的不公、不平,那是多好的事情啊!问题是整个国家弥漫清官情结的话,现实中就真的只能感受“你走了,我们找谁去”这样的无奈。
中国历来崇尚清官,包公、海瑞名垂千古,就是因为清廉,前不久看到一篇文章,其中有关海瑞,据说张居正对海瑞的执政能力十分不屑,说海瑞做官有原则,但没有气量;有操守,但没有灵活性,因此有政德而无政绩,做应天府巡抚两年,“赋税减了三分之二”,海瑞气得骂“满天下都是妇人”。这么看来,海瑞并不是个好官。相对来讲,张居正历史上的贡献远非海瑞能比,但在民间知道的人并不多。包公的情况如何,我没看到相关资料,但似乎也没有大的政绩。看来,中国人对官员的评价主要是看是否有政德,而对政绩并不特别看重。
崇尚清官不是坏事,但崇尚过度了,形成清官情结,就有问题。从百姓方面来看,有过重的清官情结,就把清官理想化,把希望寄托在遇到清官上,没遇到清官自认倒霉,忍声吞气,不再拷问制度的问题,以为有了清官一切问题迎刃而解。从官员角度来讲,沉迷于清官情结,认为自己能做到“达则兼济天下”, 过于相信自己的良知和能力,可能把主要精力放在与社会不平斗争上,而忽视对制度建设的认知。
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任何一个官员就是职位再高的官员都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除自己职能范围内的事有一定处置权外,其他既不能过问,也无能为力,有的事情牵涉极广,原因复杂,剪不断理还乱。朱总理好像说过,准备一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