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体文发展过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1 16:59:26
啊,我们的暑假作业好变态!这种题也出!哪位好心人给我说说吧!简单点!答好了有追加!

骈体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特有的二种文体。这种文体的基本特点在于:全篇以使用对偶句为主,注重辞采,句法整齐,好用典故,讲究声律,多用四、六句。南北朝时期是骈文发展的全盛时代。

  这种文体的形成与发展,也有一个相当漫长的演变过程。

  在中国古代散文中,讲求偶句对称,如“满招损,谦受益”(《尚书》)、“言忠信,行笃敬”(《论语》)之类,甚至还有许许多多长短不齐的偶句,在经子书籍中屡见不鲜。这是因为汉字是独音体,因此在行文中可以构成字数相等的并列偶句,而且在这种整齐、对称美中,于文章的关键处,可以精炼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往往能收到警世动人的效果。但是,此种句法在文章中,毕竟是偶然出现。总观散文史,文章的骈化,开始于两汉辞赋,成熟于南北朝时期。但是,作为骈文几个重要因素同时集中于文章之中,那是经过了一番错综复杂的发展过程。从总体上讲,文章骈化的趋势,在东汉的文人创作中已经形成,不过一直到魏末时期,文章的骈化,辞句偶对来说,还是很自然的,很少有人工雕琢的痕迹。像曹植的《求自试表》中的语言:“必效须臾之捷,以灭终身之愧,使名挂史笔,事列朝荣,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也”,读起来,自然流畅,毫不费解。又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有骈散相间的句式:“老子、庄周,吾之师也,亲居贱职;柳下惠、东方朔达人也,安于卑位。吾岂敢短之哉……以此观之,故尧舜之君世,许由之岩栖,子房之佐汉,接舆之行歌,其控一也……故有处朝廷而不出,入山林而不反之论……”这样骈散相间的文章,很具一种气势,又显得语势灵活,使人感到有词义丰富、音节铿锵的效果。从西晋开始,文章骈化的形式走上更加凝炼的道路。很重要的变化就是一篇之中,句子几乎都是排偶的,建安前后那种以散文的气度带动骈句的特色逐渐消失。其次一个重要变化是,文章中使用的词语均力求从典籍中提取来阐述事理。比如陆机的《豪士赋序》就是典型代表。到了刘宋时代,骈文进一步表现出的持征就是使用典故繁多,钟嵘《诗品序》中说:“放大明(宋孝武帝)、泰始(明帝)中,文章殆同书抄”,说的就是这种弊端,其中有的文章甚至“句无虚语,语无虚字”,使人读起来非常滞涩。到了齐梁间,由于声律说的兴起,文人们更有意地调节声音,使文章具有抑扬顿挫之美。其具体要求就是两句为一联,每联句末的音平厌互异;同时在句法上力求匀称,大体趋于四、六。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