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妇女戏称丈夫为“藁砧” ,暗示着什么?为什么用来隐喻丈夫的都是刑具呢?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7 18:03:39
不要无聊的拷贝!不要用“鈇”、“夫”谐音来搪塞我!那为什么不叫“鈇”而叫“藁砧”?为什么用来隐喻丈夫的都是刑具呢?

古代处死刑,罪人席藁伏于砧上,用鈇斩之。 刑具也能引申成丈夫,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在封建社会,丈夫就是妻子\妾\奴婢的天,的地,自然也就是”刑具”?

  藁砧是农村常用的铡草工具。藁指稻草,砧指垫在下面的砧板
  鈇、"夫"谐音,后因以"藁砧"为妇女称丈夫的隐语。古诗众多有使用。
  如
  《玉台体》权德舆
  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
  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
  《古绝句·藁砧今何在》
  藁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
  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
  此诗始见于徐陵《玉台新咏》卷十
  《古绝句·藁砧今何在》赏析
  此诗始见于徐陵《玉台新咏》卷十。据吴兆宜注,属汉代杂曲歌辞。因以四句为一首,形式颇似南朝文人习见的“绝句”诗体,因此徐陵将其选入集子时即题作《古绝句》,共四首,此为第一首。诗中写一位闺中思妇对行役在外的丈夫的思念盼归之情,而又运用猜谜语的游戏手法,显得扑朔迷离、饶有趣味。
  “藁砧今何在?”思妇首先通过提问引出遐想。藁砧是农村常用的铡草工具。藁指稻草,砧指垫在下面的砧板,有藁有砧,却没有提及铡草刀——鈇。鈇与夫字谐音,隐寓丈夫不在之义。少妇偶尔见到丈夫在家时的劳动用具,兴起感触(民间以鈇联系夫,釜联系妇,皆与男女日常生活用具相关)。“今何在?”含有丈夫“昔曾在”的对照意义。过去丈夫即在此伴随自己,现在却物在人非。人何在呢?思妇目光本能地转向门外。
  “山上复有山。”接写门外所能见到的只是“夜长路远山复山,”一片云山阻隔。妙在用两个山字重叠,既表述了实际所见,又天然合成一个“出”字,从而回答了上句所提的问题:丈夫已经远出。离愁难遣,语中透情,当然迫切望他归来,因此思妇立刻焦急地提出归期问题。
  “何当大刀头?”又用隐语作了暗示:丈夫此行乃是佩刀出征。更由刀头的“环”,引出期待丈夫还归的联想。《汉书·李陵传》中记汉使任立政曾以手抚刀环示意李陵还归,可见汉代早有这一隐喻。
  “破镜飞上天。”少妇以揣拟作答。“破镜”暗含夫妻分别之意,在托名东方朔所著《神异经》中即有此喻。此外,破镜是圆镜破而为二,象征圆月之半,故又有“月半”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