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如何使 海波平 的,原因是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2 03:50:57

详见《明朝的那些事》,略见初一下学期历史书(粤教版)。

“海波”指倭寇对我国东南沿海的骚扰 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其为“倭寇”明朝中朝,海防松懈,倭寇到处烧杀抢掠,戚继光率军赴台州,九战九捷,迅速荡平了浙江的倭寇。接着,他又率部进入福建、广东,与当地明军并肩将倭寇剿灭。东南沿海的倭患都被平息了。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

戚继光(1528—1588),字元敬,出生于一个武将世家。六世祖戚祥随着朱元璋的义军南征北讨,最后战死在云南。从此,戚家就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一职。戚继光在家庭的熏陶下,自小就读书习武,并在嘉靖二十三年(1544)父亲戚景通去世时袭职,时年十八岁。明制,指挥佥事的品秩是正四品,相当于文官中的知府一级。应当说,十八岁的戚继光承袭此职后,应当是少年得志了。但是,他还有更高的追求,并不想躺在先人留下的资本上睡大觉。嘉靖三十一年(1552),他参加在山东举行的乡试,中了武举。据明末学者许孚远的介绍,一般参加武举的人,通过第一场马上射考试的仅十分之七,通过第二场步下射的仅十分之三,再通过策论考试的就仅为二十分之一了。因此,戚继光中武举,已经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了。根据嘉靖初年所定的制度,每年十月举行各省的武举,次年四月即举行武会试。中举后的戚继光在次年的会试中并不顺利,恰逢蒙古俺答部大举入侵,进逼北京。应试的武举子们,便由朝廷组织,临时参加防御工作,并留在北京,直到嘉靖三十二年(1553)。这年夏天,戚继光升任为署都指挥佥事一职,成为山东都指挥使司的一名官员,秩正三品。离开京城前的戚继光,曾赋一诗,名为《马上作》。诗云: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戚继光后来的岁月,确如这首诗中所言,一生戎马倥偬。
对于明代中后期东南沿海的居民来说,倭寇就像是一个梦魇,长期让他们无法有安定感。戚继光生活的山东沿海地区,素来就是一个不平静的地域。从元代末年起,这里便经常受到倭寇的骚扰。他的先辈世袭的登州卫,也是山东海防的前哨。“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是十九岁的戚继光在读兵书时于空白处无意中写下的。也许,这种很随意的创作真正反映了戚继光的理想。面对骚动不安的海疆,戚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