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源地震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5 17:44:13
有用吗?

震源深度在60公里范围内的地震,叫做浅源地震。浅源地震的发震频率高,占地震总数的72.5%,所释放的地震能占总释放能量的85%。其中,震源深度在30公里以内的占多数,是地震灾害的主要制造者,对人类影响最大。

震源深度在0—70公里范围内的地震,叫做浅源地震。浅源地震的发震频率高,占地震总数的72.5%,所释放的地震能占总释放能量的85%。其中,震源深度在30公里以内的占多数,是地震灾害的主要制造者,对人类影响最大。
[编辑本段]分布范围
浅源地震大多分布于岛弧外缘,深海沟内侧和大陆弧状山脉的沿海部分。
[编辑本段]地震浅源
地球的结构就象鸡蛋,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蛋黄”-地核;中间是“蛋清”-地幔;外层是“蛋壳”-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从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地方叫震中。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深度。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地震为浅源地震,在7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超过300公里的地震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最深的地震是1963年发生印度尼西亚伊里安查亚省北部海域的5.8级地震,震源深度786公里。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也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编辑本段]浅源地震与深源地震
地震仪的出现使人们可以对地球内部结构进行详细的研究。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就在物理学家发现电子、质子和中子的同时,地震学家发现了地壳、地幔、液态地外核和固态地内核。对地球内部结构的了解反过来使地震学家可以准确地测定地震的位置,尤其是地震的深度。?
早期的地震学有一个认识上的局限,就是认为所有的构造地震都是很浅的。当时的地质学家也认为,地震不可能发生在特别深的地方。从2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观测数据表明,构造地震可以分成两类。浅源地震,大多发生在地表以下30km深度以上的范围内;而中深源地震,最深的可以达到650km左右,并且形成一个倾斜的地震带——称为本尼奥夫带。把浅源地震和深源地震在“血缘”上联系在一起的,是板块构造学说这一被称为“地球科学革命”的全球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