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使南人永不复反这一历史时间进行点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0 16:34:35
就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使南人永不复反这一历史时间进行点评
历史事件

羽扇纶巾拥碧幢
七擒妙策制蛮王
至今溪洞传威德
为选高原立庙堂

这是罗贯中对诸葛亮“七擒七纵”的评价,关于七擒七纵,可谓是三国时代战役的经典和典范。但是,诸葛亮为何要大费周折得去“七擒七纵”呢?其实他每一次“擒孟获而不纵”都有绝对赢此役的把握,但是他没有,那接连七次“擒而又纵”得放走了孟获,这是为什么呢?而且,当他七擒七纵后,他又下达了一个惊人的命令:“蜀中将士不得留蛮而治。”这又是为什么?也许有人会引用《三国演义》里面孔明说此原因的文字解释:“七擒七纵为得南蛮之民心,蛮人治蛮为节约朝廷开支,谨防蜀蛮民众矛盾激化。”可是,笔者个人认为,这仅仅是诸葛亮对众将的敷衍之语,次要的原因,其真正的目的却在千里之外:

目的一:“为大蜀弥留之际留退路”

这是笔者认为的诸葛亮之所以做这两件事的最主要的原因。

众所周知,诸葛亮的“隆中对”的最后定天下一役的设想是蜀集益、荆二周之力,合东吴军马三路攻打北方,熟知在此之前关云长竟然大意失荆州,继而刘备的“东征”又被陆逊在夷陵之战中戏剧性得改变了整个局势,从而失败。又使东吴与蜀的关系十分紧张。(尽管诸葛亮在蜀国战败后向吴提出联合建议,吴也欣然同意,但是吴蜀二国还是各怀异心,互相猜忌。)那么诸葛亮的“隆中对”的设想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其中的两路有生力量,只能靠益州一州之力北伐而定中原,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诸葛亮也自然知道这个道理,北伐只是为了尽臣子之事罢了。(这些观点在《后出师表》中可以看出。)益州只一州之力,不仅北伐困难,而且防御也不容易,如果魏军南下,益州城一失,蜀国便无了依靠之所,无了东山再起的基础。即使蜀国能臣明帅再多,也无济于事。况且一朝天子一朝臣、风水轮流转,今日人才齐聚蜀国,明日是吴是魏还不一定呢!于是,诸葛亮为了给蜀国留条后路,就在南征这一笔上作文章,不仅“七擒七纵”,使孟获以及起后代统治者甘愿臣服,“蛮人治蛮”又收买了南中大部分的民心,班师回朝时还不忘再添上一笔“亲祭泸水”,又让南中战死将士亲属的愤恨削去了大半,这样以来,南中民众无不感于大汉恩泽,将来必定感恩图报,在益州弥留、生死未卜之际,兵退南中七郡,以南中之险,藤甲兵、猛兽兵、蛮兵之勇,相辅相成,力保根基不失,以图东山再起,恢复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