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养胃啊?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05:37:19
我一直不间断地暖气,应该是胃不好,请问如何在生活中养胃,吃什么及应该注意些什么?

中医脾胃病与西医的脾胃病有什么不同? 西医脾是脾胃是胃,胃是一个消化器官,盛装食物、分泌胃液;而脾则是内分泌和免疫器官,
  负责清理死亡的红细胞等,而中医的脾胃相当于西医的整个消化系统。中医讲,脾胃为后天之本。所谓后天,是指人出生以后的整个生命过程,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生成气血、津液,供给人体营养,以保证生长发育的需要,所以西医的脾胃是一个具体的位置,而中医的脾胃是一个系统的概念。 脾胃不和,是什么意思? 按照西医的说法,没有器质性病变,但有症状如食欲不振、倦怠乏力、腹胀、便秘或大便溏稀等,从中医则是说,管运化的脾和管收藏胃的功能不协调,可以因外感寒邪、过食生冷,或热邪所侵,恣食厚味、暴饮暴食或误食不洁之物等引起,可表现为全身各系统的不适,甚至湿疹、过敏等全身问题也与脾胃不和有关。 冬病夏治适合脾胃病吗? 是的,非常适合,尤其是证见虚寒者。常言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对于脾胃来说有两个层面需要重视: 1.春夏阳气生发,腠理疏松,阳气易外散发泄,出汗多,易伤津,所以应注意固护脾胃之阳气,减少出汗,避免阳随液脱;2.在临床医疗中,充分利用春夏阳气升发的时机,针对虚寒的脾胃病患者,应用健脾补阳药物进行治疗,冬病夏治,可增强体质,防止或减轻寒冷季节发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溃疡病、慢性胃炎等寒冷时病情加重的病人,通过根治幽门螺杆菌、抑制胃酸和中医健脾、去腐生肌的治疗,对减少消化性溃疡的复发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调理脾胃须除湿 盛夏时节,气温高、湿度大,进入中医所说的长夏季节。长夏五行属土,与脾脏相应,而脾最恶湿喜燥,所以长夏脾胃病患者比较多,此时的脾胃病往往因湿邪困阻而发生,表现为消化吸收功能低下、食欲不振、腹泻等。 脾的运化功能还包括运化水湿,故脾还与水液代谢有关。高温高湿的环境使胃脾功能抑制,胃腺分泌减少,而出汗增多,却需要大量饮水来补充,饮水会稀释胃液。暑热之邪常与湿邪相兼为患,即所谓的暑多挟湿,暑天感冒、中暑等疾病,往往是湿与热的症状同时存在。夏季的湿邪,除来自气候环境潮湿外,还可来自饮食,因为人们在夏季有贪凉饮冷的倾向,中医学认为,夏天的寒凉饮食,特别是冰冻的冷饮,会产生寒湿之邪而导致暑湿兼寒的病证,所谓“脾病起于长夏”。 在调理脾胃病的时候一定要关注除湿,把健脾除湿一起使用效果会很好,典型方剂为藿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