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奏鸣曲《热情》与《暴风雨》哪首更适合考音乐学院?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5 23:16:30
我的钢琴老师让我再这两首中选一首用做音乐学院的考试曲目,最好是难度大,易体现水平.

热情更难,但两首曲考音乐学院都行的。 如果二选一的话我选热情。

《热情》完成于1805年它是一首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作品。它从另一角度,反映了贝多芬对时代的感触和认识。这首奏鸣曲所表现的悲剧性之深刻,矛盾冲突之激烈,斗争精神之顽强,是贝多芬和他前人的同类体裁的作品中非常罕见的。因此他成为历史上钢琴作名曲创作的一部经典作品。
《热情》第一乐章主部在f小调上出现,它音乐表现出强劲的力量。副部主体是和谐的音乐,出现在bA大调上。他的音乐形象显得坚定而充满信心。第一乐章的展开部将主部主题的材料加以发展,在展开的过程中转到了大调的调性中上,音乐形象变得坚毅起来。展开部业发展了副部的主题,使它更沉稳。
第二乐章是一首变奏曲,慢板乐章。音乐的形势是在一个基本主题陈述后,加上及此变化的重复或展开。几次变奏中,有时主题写得十分亲切,又是带有幻想的色彩。
第三乐章经过强有力的切分音之后,出现了力量充沛,势不可当的音乐,充满了战斗的豪情。音乐使人联想都群众性的舞蹈场面,其中斩钉截铁的节奏和雄壮有利的音乐,更增强了乐曲的气氛,全曲在热烈的情绪中结束。
《热情》通过完美的艺术形式,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贝多芬对他生活的时代和社会,有着各种复杂的体会和不满,但是,他感觉到人民的力量和时代前进步伐,寄希望于新的未来

第17号钢琴奏鸣曲“暴风雨”是贝多芬的创作里最富有美妙诗趣的灵感作品,关于这个奏鸣曲的介绍有很多,标题并非他本人所题,是有感于莎士比亚的哲学戏剧《暴风雨》而作,但绝不是作者对莎士比亚的音乐译文,它所表达的热情确实达到了暴风雨的程度。是贝多芬奏鸣曲创作中一大里程碑。
罗曼罗兰曾一针见血的指出:成熟时期的贝多芬艺术独具一格地表达了《暴风雨》中的对立性,这是“无法抑制的激流,粗狂的力量”和“高瞻远瞩思想的统治”之间的对立。这首奏鸣曲在构思上是美学和伦理学的胜利。
三个乐章都是奏鸣曲式,现在听到的是第三乐章小快板,川流不息的十六分音符,急速而不安,客观又热情奔放,给人以生活的激情,解决困难的快乐。

想要了解贝多芬的《暴风雨奏鸣曲》,就先要知道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暴风雨》是莎士比亚晚年(1611年)创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