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冻的特点 原因等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6 05:40:57
简单解释一下
简单明了就好,不一定要大量资料

霜冻是春未秋初,由于冷空气的入侵,使土壤表面、植物表面以及近地面空气层的温度骤降到0°C以下,使植物原生质受到破坏,导致植株受害,或者死亡的一种短时间低温灾害。霜冻又分白霜和黑霜两种。当达到霜冻条件,如果空气中水汽含量很多,达到饱和时,由水汽直接凝结成冰晶,并凝聚在植物表面上形成一层白色的霜,称为白霜;当达到霜冻条件时,如果空气中的水汽很少,达不到饱和时,在植物表面就不会有白霜出现,但空气温度已降至摄氏零度以下,使农作物或果树与植物遭受冻害,出现枝叶枯萎死亡而变成黑色,所以人们称其为黑霜。

霜冻(Frost)
温度低于地面和物体表面上有水汽凝结成白色结晶的是白霜;水汽含量少没结霜称黑霜;对农作物都有冻害,称霜冻。
作物内部都是由许许多多的细胞组成的,作物内部细胞与细胞之间的水分,当温度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时就开始结冰,从物理学中得知,物体结冰时,体积要膨胀。因此当细胞之间 的冰粒增大时,细胞就会受到压缩,细胞内部的水分被迫向外渗透出来,细胞失掉过多的水分,它内部原来的胶状物就逐渐凝固起来,特别是在严寒霜冻以后,气温又突然回升,则作物渗出来的水分很快变成水汽散失掉,细胞失去的水分没法复原,作物便会死去。
霜和霜冻的区别
霜和霜冻是秋冬季节的天气现象。
霜是由于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地面辐射冷却的影响而降温到霜点。即气层中地物表面温度或地面温度降到零度以下,所含水汽的过饱和部分在地面一些传热性能不好的物体上凝华成的白色冰晶。其结构松散。一般在冷季夜间到清晨的一段时间内形成。形成时多为静风。霜在洞穴里、冰川的裂缝口和雪面上有时也会出现。 在我国四季分明的中纬度地区,深秋至第二年早春季节,正是冬季开始前和结束后的时间,夜间的气温一般能降低0℃以下。在晴朗的夜间,因为无云,地面热量散发很快,在前半夜由于地面白天储存热量较多,气温一般不易降到0℃以下。特别是到了后半夜和黎明前,地面散发的热量已很多,而获得大气辐射补偿的热量很少,气温下降很快,当气温下降到0℃以下时,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附着在地面的土块、石块、树叶、草木、低房的瓦片等物体上,就凝结成了冰晶的白霜。
霜冻多在春秋转换季节,白天气温高于摄氏零度,夜间气温短时间降至零度以下的低温危害现象。既农业气象学中是指土壤表面或者植物株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