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魏晋到隋唐在选官制度与选官标准上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7 02:25:18

从魏晋开始实行所谓的“九品中正制”,而到了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度,一直到了清朝光绪年间才废除。
魏晋南北朝主要是士族地主阶级掌握政权,隋唐以后是庶族地主阶级。这样的变化是封建社会的进步,根本原因就是更加公平地选拔国家人才,而不是将选拔人才的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样就使更多的人才为国家服务。
有力的证明就是隋朝的“开皇之治”,唐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汉代实行察举制,算是最早的系统的选官制度。由地方官员把当地有名望、有德行、有才能的人举荐到中央。举荐人才分两个等级,孝廉、秀才(东汉时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改为茂才),孝廉是指有孝行(即有德行)的人,秀才指才能出众、品德高尚的人。这个制度初衷很好,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由于官员彼此提携后辈,结果举荐权人就由少数家族掌握,这就形成门阀士族。
到魏时确立了九品中正制,名义上是把人才按品行、才能分为九等,实际上是按家族出身来划分人才,因此有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说法。
到晋代,由于司马氏得位不正,而且又没有曹操那样的功绩,所以司马氏对士族又打压又拉拢。于是清谈之风盛行。以至于清谈成为名士的标签,也成为选官的重要标准。
东晋南渡后,皇室权威一落千丈,皇帝不得不倚靠士族的帮助进行统治。所以晋元帝司马睿在即位时,拉王导(出身于琅琊王氏,是知名的大士族)坐上龙椅。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结果九品中正制被进一步加强,于是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门阀政治时代。琅砑王氏(王导)、颍川庾氏(庾亮)、谯郡桓氏(桓温)、陈郡谢氏(谢安)先后执掌朝政。皇权旁落,以至于先后出现过王敦(王导从兄)、桓温的逼宫事件。
南北朝时,士族势力有所削弱,但其影响仍然很大。官员选拔仍然由士族掌握,但这种贵族政治的弊端已经显现--占据高位的士族不好做公务,而以清谈为第一要务。例如桓温曾指挥三次北伐,虽有其政治目的,但仍功不可没,可东晋士族始终瞧不起他,只因为他在清谈方面不如他们。而那些真正做实际工作的又限于出身,无法得到更高的升迁。这种情况在南朝时不但没有改善反而趋于恶化。相反在北朝,由于战乱,选官制度开始向考试选拔发展。最终在隋代形成科举制度(有隋文帝、隋炀帝及唐代产生等不同说法)。
唐代科举以明经、进士为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