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描写时怎样区分古诗词里的白描和烘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0 21:33:51
比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景物/环境描写时如何判断其使用的是究竟是白描还是烘托中的哪种表现手法。最好别全部照搬百度百科上的东西
最好能判断一下两例举分别使用的手法

白描,说的通俗一点,就是纯客观描写,不加主观因素,主观呢,主要是通过一些形容词,或者是活用的名词,动词来表现,因为物本无情,若有情,只不过是人赋予它的。
举个例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只不过客观描述了一个景象,这样你很容易 的能够想象出来,诗人此时此刻深处何种境地。虽然只是几个名词的堆砌,但是仍然有一种悠远的意境。
烘托,通俗一点来讲,就是主要配角,即诗人通过写它来表现主角,例如人,物,或情感,配角不是主要目的,但没配角也不行。
高适的《别董大》首二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天景象。通过这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离愁别恨的低沉气氛。在这里,通过题目就可以知道,要跟人离别了,写首诗,当然要抒发一下感情,于是,那种离别之情就是主角,其他的环境描写就是配角,黄,白,醺,吹,纷纷,形容词或动词,只是为了更好的描写环境,同时也是抒发情感的好方法,这里就不仅仅是纯物了,还有形容词或动词,所以,综上,就是烘托

能看到的都写出来就是白描,没有想突出哪一个,就是全部的表达出来;
而烘托就是有侧重点的表达,为了表达某一个事物,其他的描写都是在衬托该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