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1966年,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有哪些成功的探索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0 09:59:14

1.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正式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制度在我国正式确立。
2.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3.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简单的说:

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正式确立,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开始。亿万中国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举国上下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

具体如下:

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正式确立,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开始。亿万中国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举国上下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但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脱胎而来的,入口众多,社会主义制度赖以存在和巩固的工业化基础尚不完备,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很低,没有大规模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农业相当落后,在这样—个东方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一个全新的课题。新中国建立后,以美国为首的各国反动派,在政治上敌视我们,经济上封锁我们,军事上威胁我们,妄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而社会主义苏联则对中国伸出了援助之手,使我们感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和友谊。而且,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显示出了强大的威力,成为同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相抗衡的重要力量。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苏联模式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唯一效仿的典范。因此,1963年,在国民经济恢复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一化三改”。这条总路线坚持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与此同时,中央又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旨在具体落实总路线中的工业化目标。“一五计划”完全是按照苏联模式进行的。“一五计划”要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建设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以便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物质基础,完成毛泽东早在解放前夕就提出的把我国由农业国稳定地变为工业国的宏伟目标。但随着经济发展规模的扩大和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