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对《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的观后感,100分!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5 02:55:18
如题,谢绝网络复制!
已经追加到200分!
注意:我的题目要求是仅仅说说这部纪录片的观后感...就这部纪录片本身。

我一直是不喜欢张素的。出于天性的懦弱,我害怕很强势的人,即使是小孩子。第一次看时是因为对同龄人的嫉妒。这一次在课堂上看,我已然19岁,连少年都不算了,那个在车上说着:“考第一”的张素却永远9岁。
有首歌叫《一夜长大》,说的是爱情。张素从9岁到11岁,从娃娃头到马尾辫……对置身其中的她来说,那是异地生活的两年时光,而对于观影的我们来说,只是一两个钟头。回忆其实很像电影,如今已经双十年华的她,如果回忆起她在日本的那段生活,是否也会和这段影像重叠?只不过,从旁观者变成了当事人,从那个针孔摄像机跟踪的背影,变成了用自己的双眼看到的路。那些泪水,也不仅仅是我们所看到的,它们是咸的、是湿的,是流在她的脸庞上的。当然这些都与爱情无关,我只是想借用一下那个题目。一夜长大,相对于如我这般讲来讲去只有两三件童年糗事的普通人生,张素的童年经历,貌似更适合这个词。
我不想说她考第一为中国人争光云云,也不想提她在操场上那段慷慨陈词。多少年来,中国教育最成功的地方大概就是“抗日”。无论你是60后、70后、80后还是90后,即便你是个动漫迷、哈日族,也能张口戏谑的说出一句“小日本鬼子”。看片的时候,同桌指着张素穿的一件衣服说:“这件衣服我小时候也有。”看,她和我们是这么近。她和我们受过一样的教育,从小就被灌输着对于“考第一”的憧憬,和我们一样对日本有复杂的情感,甚至,和我们有同一款式的衣服。所以我能体会到她的小小尴尬、小小忧愁。她在上学的路上自言自语,在同学们的簇拥下忽然落泪。我都懂。这是小孩子的自尊、敏感……即便长大,偶尔想起,也会痛一下。
不喜欢她。是因为她又离我那么远。自尊、强势、勤奋、独立……这是19岁的我写出的词语。如果是儿时的我,大概会用一些与之相近的贬义词。小时候反感一切拍摄成人眼中“好孩子”的影片,有时并不是不认同他们的人生,只是讨厌妈妈那句:“你看看人家。”是呀,你看看人家,小小年纪就要与父母共同承担一份忧愁。陌生的国度、陌生的语言和一夜之间消失的优越感,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也是一份不轻的担子。
可不得不说,张素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且不提所谓中日友好的其乐融融,仅仅是因为她是一个孩子,就是一份十足的幸运。到日本的第一夜,张素因为旅途劳顿,很早就睡了,可身心俱疲的父母却一夜未眠。是的,她也有她的忧愁,属于小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