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关于贝多芬的第三只耳朵以及其他关于人的身体的故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4 16:29:43
不需要太长,谢谢

(1)
骨头是声音的良导体。声音的振动还可以不经过外耳、中耳面直接传到内耳。这正是依靠头盖骨本身传达的!如果我们把敲响的音叉的尾部靠紧头顶或耳后的乳状突骨上或牙上,同时,把耳封堵塞紧,虽然这个声音经过空气不能传达到耳,但音叉的振动可经过头盖骨传人内耳,刺激听觉神经,我们仍然能清楚地“听”到声音。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一根棒来听钢琴演奏的。他打开钢琴上盖,把棒的一端触在钢琴上,另一端咬在牙齿中间,钢弦发声时的振动传到棒上,再由齿骨传到内耳。

(2)
因为贝多芬1800年,,一件可怕的事情不停的折磨着他,贝多芬发现自己耳朵变聋了。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没有比失聪更可怕的了。因而人们可以在他的早期钢琴奏鸣曲的慢板乐章中理解到这种令人心碎的痛苦。
以为后期好多传世精品都是再双耳失聪的情况下完成的。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祖籍荷兰(也有传说是波兰的),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你自己可以缩写的

贝多芬的第三只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