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五是什么意思?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22:52:40

“格五”是一种两人对奕的游戏,在两汉至南齐的史书中都出现过,历史上前汉的吾丘寿王,后汉的梁冀,南齐的沈文季都善于这种游戏。《汉书》中最早出现,颜师古的注是现存的文献中最早解释这一游戏的。我们先来看看这一条记录:

《汉书》卷64《吾丘寿王传》:“吾丘寿王以善格五召待诏。”颜师古(581-645)的注文写道:

“苏林曰:‘博之类,不用箭,但行枭散。’孟康曰:‘格音各,行伍相各,故言各。’刘徳曰:‘格五,棋行。《簺法》曰:簺、白、乘、五,至五,格不得行,故云格五。’师古曰:‘即今戏之簺也,音先代反。’”

《后汉书》卷34《梁冀传》:“冀字伯卓……性嗜酒,能挽满、弹棋、格五、六博、蹴鞠、意钱之戏,又好臂鹰走狗,骋马斗鸡。”唐章怀太子李贤(654-684)的注文说:

“《前书》吾丘寿王善格五。《音义》云:‘簺也,音苏代反。’《说文》曰:‘簺,行棋相塞谓之簺。’ 鲍宏《簺经》曰:‘簺有四采,塞、白、乘、五是也。至五即格,不得行,故谓之格五。”

另外,《南齐书》卷44也有沈文季善格五的记载:“文季虽不学,发言必有辞采,当世称其应对。尤善簺及弹棋。簺用五子。”

从以上的引文看,“格五”又叫做“簺”,在两汉至南北朝是一种著名的游戏,甚至有《簺法》、《簺经》等关于它的专门著作。颜师古和李贤都是初唐人,他们分别注《汉书》和《后汉书》,依据的大约是相同的书籍。从他们的注文看,“格五”这一游戏的精要之处是“行棋相塞”,使对方“格不得行”,所以称作“格五”。颜师古说“今戏之簺也”,大约唐朝初期或稍前,游戏以“簺”的名称流传,所以后来知道“格五”的人就少了。。

“格五”或“簺”唐以后肯定又有变化,它的具体下法,后代就不甚了了,所以不少学者就纷纷做出考证。关于“格五”的考证条目,见于宋初杨侃的《两汉博闻》、稍后黄朝英的《靖康缃素杂记》,以及著名的《说郛》、《玉芝堂谈荟》、《通雅》等很多书籍。这些书除了引《汉书》、《后汉书》的注文之外,还将“格五”和另一种叫做“蹙融”的游戏联系起来,认为宋时的“蹙融”就是古时的“格五”。但游戏到底该写作“蹙融”还是写作“蹙戎”,则又有争论。从这点看,“蹙融”或“蹙戎”是唐宋时的口语,而它是不是就是古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