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朝末期的一些疑问,高分求解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2 00:51:50
我很喜欢历史,也看过很多历史书, 但关于明末一直有个困绕我很久的问题。众所周知, 明代修长城是为了防患外蒙铁骑, 山海关号称是天下第一关, 但为什么到了明末, 后金军队可以很轻易的绕过长城, 借道蒙古进军中原,进而蹂躏内陆, 山西,河北外围, 都曾被很轻松的攻破. 最严重的两次竟然直接打到北京近郊密云通州, 明末那几个著名的将领,像孙承宗,袁崇焕,祖大寿,卢象升,难道他们都是白痴吗,仅靠沿海边几个城来抵抗?既然知道后金能绕过长城攻击京都,那宁锦防线还有什么用,山海关有什么用。

我的问题就是, 为什么?为什么长城竟然能被绕过去,大明皇帝和将领难道是白痴吗? 一次也就算了,可竟然被一而再,再而三的绕过。
问题二 :后金军队是走的什么路线,怎么过去的,为什么没有守备,详细的说一下,我顺着地图曾经找过,但还不是很清楚。
再补充几句,当年皇太极第一次进攻北京时,外蒙东部是不是已经被女真占领了?书上说林丹汗被赶到青海了,也就谈不上借道了吧。明政府也应该知道外蒙已丧失了,就应该加强大同,宣府,蓟州的防备了,却还幻想着宁锦防线,以致后来被女真一次又一次的蹂躏内陆,应该说第一次被蹂躏后就应该有所教训了,怎么后面连着三四次继续被蹂躏?崇祯把大明重兵精锐全部放到宁锦一线,却没人来打,这对明政府来说是极大的浪费。再说,既然知道女真是绕道来攻的,那兵临北京城下时,宁锦的关宁铁骑就应该出动攻击其背后,形成两面夹攻之势,然而结果却是一次次被女真成功烧杀抢掠一空后从容退去。Why?
孙承宗,堪称著名战略家,他应该知道这些的吧,政府的钱掏空了构建宁锦防线却成了摆设,这和二战时法国的马奇诺防线有何区别。法国被蹂躏了一次就亡国了,大明共被蹂躏了四五次,怎么着也该长点记性吧。但事实却没有,给我的感觉是别虐上瘾了。Why?

我先说下长城这个东西,完了再回答楼主的问题。

明朝修长城本来是为了防御蒙古人的。
明初虽然收复了中原大地,推翻了元朝,但退回草原的蒙古人依然有统一的北元政权,战斗力依然可观。因此洪武、永乐两朝,明军节节进逼,灭了北元,打散了蒙古人。
但正所谓欲速则不达,永乐帝接连五次北伐,耗资过甚,而忽视了对北方卫所的建设,错误地让出了朵颜三卫,使后继者无力继续进攻。好在蒙古人内部也已经不够团结,明朝开始采取外交第一、军事第二的方针,同时加强长城的建设,转入守势。
等到隆庆和议之后,明朝跟蒙古的关系渐渐缓和,长城的建设和守备也就渐渐荒废和涣散了。

下面开始回答后金军是如何绕过长城的:

满清发迹之时,已经是万历三大征之后,明消耗巨大;而万历末年为了对付日本,再次实行海禁。一方面消耗过大,一方面来钱又慢。明朝的元气尚处于恢复之中,不复顶峰时的强大。尽管如此,一开始明朝对建奴的政策还是进攻。可是老是失败。钱又不够用,不能老进攻,于是改为守势。
守哪里呢?守辽西!
为啥不守长城?因为没必要。看看当时各方的势力图,可以发现明朝从中原通往辽东就只一条路,即辽西走廊。走廊的北面,是蒙古人,当时被明统称为蒙古左翼。简单说来,明、蒙古左翼、建奴就相当于三国鼎立。明是在跟建奴在打仗,不是跟蒙古打仗;蒙古事不关己,冷眼旁观。我们知道,这种情况下,蒙古必将成为双方拉拢的对象:讨好蒙古,即便拉不动,至少不要在背后捅刀子是吧?
然而一开始蒙古根本不看好建奴——人少、地僻,你拿什么跟大明玩?因此,蒙古是站在明这边的。

至于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这里就先不说了,因为我字也打累了,要先去吃饭。但是楼主应该可以看出,对建奴,明朝从一开始就根本就没有打算守长城。如果不是后来蒙古向后金靠拢,单靠辽西走廊的一系列壁垒(也就是楼主所说的“沿海边几个城”),是完全可以挡住建奴的。

补充:吃饭回来,终于通过了,还以为又被吞了。
发现自己虽然把东西都快写完了,但并没有把因果关系讲清楚。现在继续:
前面说了,蒙古不看好建奴,因此不会让女真人借道,所以明不用担心,只要守好辽西就行了。也正因为如此,明这边对长城的守备并没有得到过多的强化。